徐宁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ning001 xuning@sdjzu.edu.cn 学习辅导,教学探索,学习动力,就业辅导

博文

感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已有 6555 次阅读 2009-12-21 22:49 |个人分类:论坛|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 和谐, 生物, 分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惆易·系辞上》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不知何时,该成语顺序颠倒,常被说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一颠倒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在很早就有了分类的概念和思想,而且古人是先看万物再论人;二是现代的人分类的意识更强技术更高,但是现在人类是先重视自己的群再议其它的物。怪不得人们在骂人时常说这样一句俗语:人啊,“你不是东西!”

其实,重视自己的群隐含着人类的一种软弱和自私。人们是因为软弱,所以特别地依赖于群。从古到今,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分有形形色色的群,有武力、暴力的群,有地域、肤色的类。近代以来,人类的生活变得复杂了,群的类别也多了起来,有主义的群,阶层的类,有贫富之分,也有雅俗之别。有的群是为了管理和统治组成的,也有的群是部分志同道合者的茶叙沙龙;有的类是阳春白雪的闲情逸致,也有的群是下里巴人的豪言壮语。这倒使我想起年轻时读到的巴尔扎克的几篇小说,他的许多作品都贯穿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即两极相吸,达官贵人总是和流氓妓女厮混一起。到了近现代,既使是一个主义,一个观点统领下的群体,也难免鱼龙混杂。这样的思想到使分类概念和分类技术难为起来,除非这两极根本就是一类,或者说同属一类。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人类已经开始注意到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生物。只是人们还沉醉在自恋和自私中,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心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上。狭义分类学研究的尴尬局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笔者近来关注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可惜能查阅到的文章实在太少。以下是根据网络上和文章查阅到的相关材料整理的部分内容,主要是想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关注一下人们几乎忘记的分类学研究。

狭义分类学特指生物分类学,研究的是活着的和已灭绝的动物植物的分类。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研究的是什么,如何进行鉴别?生物的分类就很难取得进展。残酷的现实是,“截至目前,我们仍然不确定中国有多少种植物,或者多少种植物面临灭绝,”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前任主任洪德元院士表示。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里存有超过200万植物标本,但其中至少有20%还未经过鉴定。动物标本也面临同样的窘境。

分类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下滑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全儒教授每周要教18节的分类学课,为学生讲授生物分类理论。当然这不仅仅因为他热爱分类学,更因为他是北京师范大学唯一有资格讲这门课的教授。“我真感到非常累,”刘全儒说,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是主修分类学毕业的,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是一位主攻分类学及生物地理学的分类学家。他认为“如果从事分类学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科研领域的评价体系决定了科学家职称评审和经费分配,主要以发表的论文有多少篇论文被纳入科学引文索引和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衡量的,而“分类学的论文几乎不太可能发表在高引用率的期刊上,”因此,分类学的研究很难获得项目和经费,尽管如此,刘全儒说,为了避免分类学在中国逐渐消亡,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引入了两个为期四年的项目,旨在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好的融合起来,这两个项目将于2010年启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的一位分类学家何舜平,同时也是水生生物标本馆馆长。何舜平使用 DNA 条形码技术——物种特异性DNA线粒体序列——以确定鱼的种类。他没有像许多同龄的科学家一样抱怨经费问题:以DNA为基础的分类学研究为他赢得了国外广泛的合作网络和稳定的科研经费。

“通过DNA来辨识物种会带来很多问题,”刘全儒说,他认为用经典分类学的分析方法鉴定物种更为可靠。但是,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此时中国的经典分类学应该继续前进。“分类学家仅仅简单地确定物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生物分类需要的是那种像曼哈顿计划一样针对分类学的大规模项目计划。依托该计划分类学家能够一起工作并培养下一代分类学人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调查,而这样的行动或者说项目将需要一个庞大的分类学家团队,也许还需要分子生物学方面专家们的配合。这将为分类学领域的复兴带来希望,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所长孙航说,“在中国,分类学将会再一次成为主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29-280431.html

上一篇:近几年概率期末试题选
下一篇:我的新年寄语
收藏 IP: .*| 热度|

4 赵星 刘进平 许浚远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