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置顶 ·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3 2021-6-5 15:21
收稿日期: 2020-08-10 作者简介: 吕乃基( 1945- ),男,上海市人,教授,研究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知识论,全球化。 摘 要: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 ...
个人分类: 科技|85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云中漫步之二——创新:读“未来是‘云’中漫步的世界”
吕乃基 2010-12-28 20:44
吕乃基 未来是云中漫步的世界,这是南方周末对《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Kevin Kely )的专访报道。凯文凯利(以下简称 KK )是闻名的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 1999 年的电影《黑客帝国》( Matrix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 KK 对 ...
个人分类: 杂谈|50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云中漫步之一——非对称:读“未来是‘云’中漫步的世界”
吕乃基 2010-12-25 11:42
吕乃基 未来是云中漫步的世界,这是南方周末对《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Kevin Kely )的专访报道。凯文凯利(以下简称 KK )是闻名的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 1999 年的电影《黑客帝国》( Matrix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 KK 对网络文化 ...
个人分类: 科技|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18世纪步履维艰的生物学——社会意识形态干预科学的见证(一)
热度 1 吕乃基 2010-12-5 11:05
吕乃基 生物学由于涉及生物,涉及人自身,因而历来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由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较物理学、化学复杂得多,再加上研究刚刚起步,因而 18 世纪的生物学内部多条线索纠缠不清,并与当时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缠绕在一起。具体说,在生物学内部有自然分类和人为分类、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以及预成论和渐成论 ...
个人分类: 科技史|5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4),双刃剑
热度 1 吕乃基 2010-11-23 17:24
吕乃基 技术对知识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有两面性。例如,技术范式使工程师和企业的目标一目了然,但易于走向僵化,遮蔽了圆柱体外的景象。以摩尔定律为例, Intel 自身也一度受摩尔定律的困扰。摩尔定律曾经成了公司的面子,为了不从摩尔曲线上滑落,需要尽一切力量去维护定律。 Intel 必须 ...
个人分类: 科技|616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说一千遍的谎话和说一千遍的真话
吕乃基 2010-11-20 16:10
吕乃基 有这么一句话:谎话说上一千遍就成了事实。其中有心理学因素,也有说谎话者背后的权势,等等。那么真话说一千遍呢? 有很多相关的例子。在科学网上, 朱猛进 老师写了卑微的呐喊胜过集体沉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427 ; 博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7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民工经济”忧思录(2.2三农)
热度 1 吕乃基 2010-11-17 22:39
吕乃基 三农,指农民、农村和农业。 农民工经济是农民素质提高之路? 无疑,三农的核心是农民,这也是以人为本在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科学素质和法制素质(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具体体现)。在东部发达地区打工的农 ...
个人分类: 经济|4031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德高望重?
热度 3 吕乃基 2010-11-15 11:59
吕乃基 出差多日方归。 每次出差或开会之类,在反差和碰撞之时都会有所收获或感悟。此次的感悟是:德高望重。 大学毕业先在东北山村度过十年, 1978 年改行入了现在的领域, 1981 年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当时是青涩有加。大会听大佬畅谈,精彩绝伦;小会闻长者发言,各抒己见;讨论有学者 ...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0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3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3),技术影响知识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向
热度 1 吕乃基 2010-11-8 15:12
吕乃基 技术发展的路径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左右了知识发展的道路。首先,为科技黑箱的正常运行所制定的规则无疑参与新知识的创造过程。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也就是规律的发现越来越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与相应的规则。规则会影响规律的发现甚至科学的进程。 从获取有关对象的信息,操控对象,到数据 ...
个人分类: 科技|5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