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探寻安全文化起源(5)——走进中国古代“以水灭火”的安全文化

已有 4180 次阅读 2016-1-17 22:1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tyle, 中国古代, center

探寻安全文化起源(5)——走进中国古代“以水灭火”的安全文化


/王秉

从古到今,以水灭火都是最常用的消防手段,因此,如何在鳞次栉比的城市内保证消防水源历来就受到了重视,带你一起去看看吧!

 

1  开凿水井,设储水池

中国在隋唐时代,人们通过凿井来解决消防水源,而宋代以后,在人群聚集的重要区域都会开凿水井,既是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在发生火灾的非常时刻也可以作为消防水源。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了消防水源储备而建的“防虞水池”,南宋临安就在府治、三省、六部等衙署附近和其他地区曾建有二十余处防虞水池,以备救火时使用。在建筑密集的居住区人们还将河水通过沟渠引入区内,以保证消防水源的供给。

2  设置“太平缸”

宋代以后,专门储存消防用水的“太平缸”的设置也在城市中得到普及。另外,由于城市多为临水而建,元代更是将其写入了法律。《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城郭人民,邻甲相保,门置水彻,积水常盈,家设火具,每物须备,大风时作,则传呼以徇于路。”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紫禁城内共有太平缸308口,每口最多可容水近两千升,储量堪比现在的一辆水罐消防车。太平缸设有专人维护,夏天储水需要定时更新以防水质污染,蚊虫滋生;冬天除在缸口加盖外,还要在缸外套棉絮外套,并下置炭炉以防凝水成冰。

在民间,北京的四合院也往往设置储水的大瓦缸,这些缸在非常时刻,显然也是可以充当“太平缸”之用的。这种普遍的消防措施甚至可以算是一种非物质遗产,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老宅邸中看到石头砌筑的大型水槽、水缸,平日里种植荷花、养殖金鱼,而在火灾发生之时,就可作为提供消防水源的“太平缸”使用。



图 “太平缸”图片(来自于网络)

3  重要建筑临水而建

此外,对于防火有严格需求的建筑物,则索性临水而建,通过水面将其与城市中的其他区域分隔开来。

天一阁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家藏书馆,由于大量藏书最忌火灾,因此天一阁的防火措施也格外严格。天一阁前设有天一池,相传与月湖相连,故可保证常年蓄水,有效的保证了火灾发生时有充足的消防水源。而同为藏书楼的湖州嘉业堂,更是在保证消防水源上做足了文章:首先,开凿了一条小河环绕书楼,作为第一道屏障;第二是在主楼正面10米左右处,设置荷花池,总面积约三亩,深1米,这是书楼的又一处消防储水处;第三是在庭院内设置四口太平缸,一旦发生火灾,更方便取水灭火。


天一阁图片(来自于网络)

此外,城市中储存重要物资仓库也是防火的重点对象。宋代时,一些城市就建有临水的仓库,称为塌房。据记载,这种仓库临水而建,救火时取水非常便利,而且晚上还设有巡夜人员,非常安全。

清代的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城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区域为水面,各主要建筑皆临水而建,而包括火药库在内的几座重要的军备仓库都被布置在临近城墙的边缘地带,周边有水流环绕,与闹市街区分隔开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51059.html

上一篇:到底什么是葛麦斯安全法则?
下一篇:探寻安全文化起源(7)——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安全文化符号
收藏 IP: 218.76.28.*| 热度|

1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