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y6211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cy621117

博文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八) ——蕨类植物3

已有 1709 次阅读 2023-7-4 17:2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八)

——蕨类植物3

蕨类植物中节蕨类植物 Sphenopsida也是一大类别。三叠纪时比较发育,至今还有不同属种。节蕨类植物有点像竹子和芦苇,但不是这两类,节蕨类属低等植物,不开花,靠孢子散落繁殖后代,竹子和芦苇是被子植物,开花,靠种子繁殖后代。

节蕨类植物在泥盆纪就已经出现,石炭二叠纪达到鼎盛,三叠纪也有一定数量,如芦木、轮叶、似木贼等都是节蕨类植物,就是到了现在还有节蕨类植物,如节节草等。

在晚三叠世延长组一千多米的地层中,从延长组长10到长1层均发现了节蕨类植物化石,尤其是延长组下部及上部浅水三角洲,滨浅湖及周边保存的节蕨类植物化石比较多。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黄枝高、周惠琴等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过去称为陕甘宁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包括地矿系统的铜川组)发现的节蕨类植物有15种之多。

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节蕨类植物属种有差别。在我们日常岩心观察及野外剖面观察时,最常见短齿似木贼 Equisetites brevidentatus Sze、蟹形新芦木 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 和新芦木(未定种) Neocalamites sp.它们的基本特征如下:

节蕨类植物 Sphenopsida

似木贼属 Equisetites Sternberg,1833

短齿似木贼 Equisetites brevidentatus Sze

叶鞘保存好,表面平滑。叶鞘由十几枚叶齿组成,纵脊纵沟彼此互不连接,成分离状态,相距约1毫米。

节蕨类植物 Sphenopsida

新芦木属 Neocalamites Halle,1908

蟹形新芦木 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

此种茎干大小变化较大,横节较粗,纵脊纵沟细而密集。此种茎干粗大的类型限于延长组下部(铜川组),茎干瘦窄的限于延长组中上部 。

节蕨类植物 Sphenopsida

新芦木属 Neocalamites Halle,1908

新芦木(未定种) Neocalamites sp.

茎干印痕化石。宽至少8毫米以上,每厘米内有11-12条纵脊。纵脊纵沟清晰,横节略窄。

似木贼属,茎干(叶鞘)纵脊纵沟彼此互不连接,成分离状态,相距约1毫米;而新芦木属横节较粗,纵脊纵沟细紧密相联。由此可以区分。

野外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观察时,在延长组地层中常见似木贼和新芦木,在延长组下部及上部浅水三角洲中此类化石较多,而这些植物的碎片化石更多。

因为节蕨类在浅水滨岸发育,其叶片及小枝干随水漂流到浅湖,所以在滨浅湖节蕨类化石及叶片最发育。利用蕨类化石可以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及沉积特征,结合其它化石也可以确定地层时代。因此,分析研究此类植物化石及其分布,对油气地质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3.07.04编写

 

参考文献:

生物教科书,互联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陕甘宁盆地中生代地层古生物[M].1980.地质出版社

吴兆洪.1986.秦仁昌分类系统(蕨类植物门)的历史渊源[J].广 西植物,6(1-2)6378

谷安根,汪矛,王立军,谷颐.1990.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J].植物学通报,7(2)5864

邓胜徽.2007.中生代主要植物化石的古气候指示意义[J].古地理学报,9(6)559574


蕨类8.jpg

H159,延长组长45 灰黑色泥岩含似木贼茎干,

短齿似木贼 Equisetites brevidentatus Sze

                   

 节蕨类1.gif

Z507,延长组长8,黑色泥岩含芦木化石

蟹形新芦木 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

 

蕨类10.jpg

Z154,延长组长8深灰色泥岩含芦木化石

 新芦木(未定种) Neocalamites s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36712-1394018.html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七) ——蕨类植物2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常见古生物(九) ——裸子植物种子蕨类
收藏 IP: 124.23.132.*| 热度|

9 宁利中 农绍庄 窦华书 杨正瓴 杨学祥 孙颉 尤明庆 崔锦华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