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从诺奖民科蒙塔尼谈起

已有 3631 次阅读 2021-7-25 08:02 |个人分类:大众物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这篇文章是去年应某微信公众号之邀写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发出来。今天偶然翻检了出来,就发在这里吧。

2021.7.25

 

从诺奖民科蒙塔尼谈起

 

姬扬

2020.5.9

 

几周前,法国诺奖得主蒙塔尼(Luc Montagnier)出来说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宣称新冠是人造的。饶毅老师很快就出来说他是在瞎扯淡,而且这个人“从事伪科学多年”。蒙塔尼确实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1983年)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2008年),但他关于新冠病毒的说法也确实是瞎扯淡,他也确实搞了很多年的伪科学“水的记忆”。薛宇老师在科学网的博文把这几件事情讲得很清楚,我就不重复了,只是借这件事开个头,猜猜为什么有人宣讲一些明显扯淡的事情。

艾滋病毒与新冠的蜜汁相似

http://wap.sciencenet.cn/blog-404304-1229176.html 

吕克·蒙塔尼的水之记忆 

http://wap.sciencenet.cn/blog-404304-1229176.html

其实,这种事情在很多领域里是常态。在军事上,这就是标准行动,“兵者,诡道也”;在政治上,这也是常见的手法,是标准的服从性测试,“指鹿为马”;在日常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好,“洗脑的忽悠”也罢,大家都见得多了。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呢,但凡出来就是大新闻。

当然,这里说的少,是在总体的比例上少,我觉得远小于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但是,绝对数字还是比较大的,不说“永动机”之类的古典民科了,就说诺奖民科吧,也有很多的——比如薛宇老师提到的那几位。在我看来,他们有的是心有所思、走火入魔(约瑟夫森的“心灵感应”),有的是人畜无害、无伤大雅(鲍林的“维生素C”),有的则是触犯时忌、误入迷途(沃森和肖克利),其实都很容易理解。蒙塔尼的情况稍微有些绕,我们最后再说。

现在的学科分支太多,除了中学教的那些东西以外,大家都没有多少共同的话语。那么我怎么才能让你印象深刻呢?当然是说些你好像知道一些、但又不明觉厉的事情。用乔姆斯基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事业就是为自己做个窝,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你说的是什么,你就输了,因为有什么原因让你非同凡响吗?让你非同凡响的东西一定是些你必须努力工作才能理解、精通的东西,而其他人全都搞不懂,这样的东西才能为你的特权和力量奠定基础。”这就是所谓的专业分化,我们的社会现在强调的是专门人才而不是通识之士。但是问题来了,这里显然有个空子可钻,就像乔姆斯基接着说的那样,“如果物理学家正在谈论夸克,你想混到同一间屋子里,那么最好也有个复杂的、没人理解的理论为什么我不应该发明个没人理解的理论呢?”这就有了忽悠,通常发生在相距比较远的学科分支里。

然而,这样的忽悠只能对外行有用,但是对于你自己树立专业声誉是没有用的。老实说,你要是没有专业声誉,不管你什么都没有人听的。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呢,这里有另外一个空子,就是我先建立专业声誉,然后跨行去忽悠别人。这个法子很厉害,诺奖民科们都是这么干的,当然,还有好些既没得诺奖也不是民科的人,同样是这样干的。而且大家还特别吃这一套。原因也很简单:将来有人背锅啊。你看,人家大师都这么说,出了问题肯定不在我这里吧?既然大师都说这个方向有前途,领导当然应该在这个领域建个实验室、工作站之类的了,所以世界各国的诺奖得主就潮水般地涌来了。

其实这个诀窍并不难领会,而且应用的方向也很多。比如说,郭德纲为了赢得火箭科学家的关注,就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还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相声演员用的是这一种方法,而“疯狂麦克”、美国民科麦克·休斯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今年2月份,著名的地平说支持者、美国民间特技狂人麦克·休斯在乘坐自制的火箭升空时发生意外,不幸丧生。你说人家麦克都能自己制作火箭了,还会相信“大地是平的”这种说法?肯定是为了筹资而故意瞎扯了。

那么,蒙塔尼是这样才变成民科的吗?我想不是的。10年前他想在中国建实验室、前几天他宣称新冠病毒的可能起源时,倒是有可能“虚则实之”的,他关于“水之记忆”的研究肯定不是的。

水这个东西其实很怪的,很多人都被它搞晕乎过。就拿Nature来说吧(随便举个例子,因为Science关于此事采访过蒙塔尼,当然在我看来可能是为了看笑话),就对这种事情热心了不止一次。有一套10卷的书叫《〈自然〉百年科学经典》,选录了自Nature创刊以来的800多篇重磅文章,其中第五卷(1966-1972年)里选录的4篇化学文章都跟“聚合水”有关系:有人宣称发现了水的一种新的稳定的存在形式,有认反驳他的论证,有认提出了可能的键合模型。最后有人给出了聚合水是胶状硅酸盐溶胶的证据,聚合水其实是被杂质污染了的水,从而平息了这场争论。第七卷选录了两篇1988年的文章,讲的就是“水的记忆”及反驳:有人宣称高度稀释后的一种抗血清仍然可以引发某种白细胞作出免疫响应,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但很快被认为是错误的结果(薛宇老师也讲了故事)。所以呢,蒙塔尼犯了错误,也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他会和许多人一起写文章、长期地多次地讲他这个发现呢?

科学的新发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能够可重复地实现。先发现的人会有各种好处,但前提是别人能够重复他的重大发现。蒙塔尼的结果显然不满足这一点。所以只需要解释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而且他的合作者也不反对,就行了。

这个并不难理解。一年多以前,著名数学家阿蒂亚爵士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他说自己用简单的反证法,解决了天才数学家黎曼于1859年提出的、至今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他写了短短几页纸的文章,又做了一次报告。大家当然不认为他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我觉得,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比认识到蒙塔尼的错误更困难),但是并没有人真的在现场辩驳他,而是认为他别有寄托——我没有身临其境,但是在那个时间附近、在一个类似的场合,我亲眼看到了基本相同的情况。“七十老翁何所求?”人生本来就已经如此的艰难,即使诺奖得主也不例外,何必什么都要去说穿呢?

这时候,我们就更能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了:“不欲寿,寿则多辱。”蒙塔尼的作为和他周围人的反应,可能也就是一种交流的艺术吧。

交流的艺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140515.html 

 

 

PS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庄子·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296865.html

上一篇:妈妈的回忆:阳城的一场大暴雨
下一篇:瞎猜有大用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11 郑永军 刁承泰 彭振华 杨正瓴 王安良 武夷山 周忠浩 李学宽 曾杰 李陶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