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读《庄子》80:《杂篇》选释之8

已有 926 次阅读 2023-7-23 15:5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庄子》80:《杂篇》选释之8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的意涵是:上古圣人的治理方法已经很完备了!他们德配神明,敬奉天地,养育万物,调适天下,恩泽百姓。既通晓“治理之术”的根本,又懂得采用法度等具体的“治理之术”。无时无地、万事万物,圣人的“治理之术”都无所不在地运行其中。那些显著有效的治理制度,旧时明文记载和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多有记载。那些记载在《诗》《书》《礼》《乐》等古籍中的内容,邹国、鲁国的儒者士绅等贤人们都津津乐道。《诗经》是表达志向的,《书经》是记载政事的,《礼》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乐》是用于调适众人心性的,《易经》是阐述阴阳变化的,《春秋》是主张伦常秩序的。这些有关“治理之术”的学术,播布于天下而创设于中原诸夏,百家学说不断地宣扬。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意涵是:到了天下大乱之后,圣贤并不了解“治理之术”的全貌,对其论理规范不一。天下各家学者,多是只了解其中的某一部分,各自以自己掌握的那部分作为“治理之术”的精髓。这就犹如,各自拥有耳、目、口、鼻,都有各自的功能,但这些器官却不能相通,不能成为一个系统整体。又犹如,祝、史、射、御、医、卜等百工,各有各的技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但是,他们各自都不完备、不普适,都只能算是片面看问题的士人。分割了天地之道的完美性,离析了万物的通用之理,失传了古人“治理之术”的全貌。这样一来,根本不具备天地之道的完备性,根本不能与“道”之包容万物于一理的兼容性相提并论。所以说,所谓“内圣外王”的“治理之术”,理据幽暗不明,观念固化而难以阐发,天下人为了自己的欲求而将之作为“治理之术”。可叹!百家皆走向歧路而不懂得迷途知返,其学术怎么可能合于自然之“道”呢!后世之学者,何其不幸,不能认识到天地之道的完备性,无法掌握古人“治理之术”的全貌。古人的“治理之术”已经被百家所割裂。

转摘自钟茂初:<庄子>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396346.html

上一篇:读《庄子》79:《杂篇》选释之7
下一篇:读《庄子》81:《杂篇》选释之9
收藏 IP: 125.38.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