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c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tterchou

博文

《科学素养导论》课程论文(一)

已有 23436 次阅读 2015-9-14 01: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机缘巧合,给学生开设《科学素养导论》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的最后,给学生们留了一个课程考察内容,即以‘科学、文化和技术’为主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的文字作品,以下是一篇不错的课程论文的内容。

---------------------------------------------------------------------------------------------------

从科学史的角度谈科学的本性

绪论

科学、技术、文化这三个关键词如何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实我考虑了很久。之前有幸能去听周老师的讲座还是受益匪浅的,这让我又联想起了之前学习的华中科大万老师的《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一系列课程。如果站在科学史的角度,来谈谈科学的本性,会不会能对这三个关键词有个很好的认识呢?于是我基于此,撰写了这篇感想。鉴于本人不是科学史的研究专家,故对网上的一些观点有所借鉴。

物理学的思想与哲学的思想如此紧密,让我这个物理FANS对哲学的严谨解释更加深入思考。科学的发展历经千年,或者从创世纪开始,人们已经有了自己对科学,对社会的看法。科学的本性来源于实践的不断进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世界观处事。一旦发生与自己的世界观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也有的人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去接受别的世界观。遥遥的人类历史,虽然更多的是接受别人或者已知的世界观念,但也有不少人,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史,当然也是人类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或者说,科学的发展也正是科学史的一部分。如此微妙的关系,我将以此文的方式,呈现我的思考。但是自己的一知半见,也无法有任何的说服价值。

我将以中国科学史开始,接着写世界的科学史,然后把科学史与科学的发展相结合,最终把科学史与科学的本性结合在一起。

中国科学史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但中国的“科学史”并不是没有说的价值,我想通过“为什么没有”,来说“为什么有”,不知道是否有逻辑错误。古代中国独立发展出很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体系,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其他实用科技的成就直到现在还令我们惊叹。但中国未能自发产生近代科学,这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中长期受到关注的核心问题。

网上有作者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进步的原因有:科技的发展缺乏经济刺激,重农抑商的政策,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还有中国科学家不注重把对自然现象和机械奥秘的解释理论化,大多数科技著作仅是对当时生产经验的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臆测性的讨论代替了严密地寻找规律的努力,过分依赖于形而上学的冥想,而缺少以试验验证假设的传统。

当然,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他们觉得,中国的传统思想很顽固,人们往往就是我所说的,直接接受别人或者现有的观点而缺少创新。但这里是否可以说科学的本性就是创新呢?其实不然。创新是什么?对原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发明。中国的传统医学,完全是经验理论,这不是科学,也不是创新,我们可以在科学的角度上否定。但是诸如张衡的地动仪,秦九韶的《九章算术》,不都是原有的事物进行改进吗?实则不然,我更喜欢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于对现实的模型化,是一个小的或者更精致的现实,而不是新的东西,不是创新的概念,也就不是科学。

中国的历史没有科学,是因为人们过多依赖于已有的模式,不敢提出或者不敢坚持的新理念。这与中国的顽固封建思想有密切关系,但我在此也不是对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什么批判,我想说的是,科学的本性,其实就是新代替旧的进程,科学史的发展,必然承担着新代替旧的使命,否则就不是完整的科学史。

当然,科学史还有其他的对科学本性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世界的科学史看到。

世界科学史

世界科学的起源,有的人说从创世纪就开始萌芽,更多的人支持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不过我更喜欢把科学史的开端定为伽利略,实验物理的开端,也就是科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对外界事物提出自己的世界观看法,又因为本身的地位较高,他的世界观得到普遍的赞同,或者符合别的世界观的观测结果,所以他才是当时的“至圣”。但我更觉得,伽利略以实验物理的方式,用一种不是说教的主观唯物的方式,解释了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的本性,自有他的简明,明细,严谨,可靠,所以他不是用某个人的主观唯物可以辨别或者是说的清楚的,近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形态,也有从文艺复兴到蒸汽动力的革命,有电学革命,最后是信息革命。我们把他们称为“革命”,自然有与革命类似的性质。革命是什么意思呢?革的意思是变革、改变。命的意思是境遇、命运。所以革命的意思就是改变命运。自古以来,被压迫被剥削者要革命,统治者当然就要反革命。革命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暴力革命,一种是思想革命。所以,科学的本性,也是对现在已有的科学模式的反抗,也就是对已有的模式的个人思考,引发普遍认同的过程。

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过程既艰辛又艰难,但至少他自己知道他是对的,这样就够了。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但仍然没跳出自己的狭义圈子,牛顿说宇宙是无限的,“无限”!!!一个全新的概念,他告诉我们的确有的东西科学无法精确的解释,那些超越科学的严谨性的东西,我认为是超越科学的,超越科学的范畴和本性,或者被定义为超越科学。但是谁能想到这些所谓的超越科学,哪天不会被划入科学之中呢。我们有卡尔文对热质的修正,有麦克斯韦对电磁的预言,有爱因斯坦对辐射的新理解。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薛定谔有他的“猫”。这些人把那些超越科学的东西逐渐拉入了科学的范畴。

所以我感觉到,科学的本性,其实也就是对未知的不断定义,对已知的不断修正,从而达到人们的对立统一的一种很微妙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吧。

---------------------------------------------------------------------------------------------------

点评:文章紧扣课程论文的讨论主题,观点鲜明。中国科学史和世界科学史,都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在创造和讨论的话题,写不完也聊不完。在谈论中国科学史的部分,作者用“为什么没有”来说“为什么有”,思考的视角有意思,对中国科学史的认识也是不假的,书写时注明引用,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谈论世界科学史部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里略谁是始源的讨论开始;进而谈到科学的本性、科学发展中革命的力量,以及对革命的看法,观点是客观的。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到了科学发展的特点:即是新旧理论(学科)体系的更迭,是对科学素养和本性的传承,是对旧理论的重新审视和突破,热力学、电磁学、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基础的提出,均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在合理引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写出这篇文字,表明已经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文中观点客观,希望能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结合这些观点,多思考和实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7866-920678.html

上一篇:诗歌与生活
下一篇:《科学素养导论》课程论文(四)
收藏 IP: 161.184.2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