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王昌龄:一帆风顺的考试路
王蓉 2024-9-23 21:59
唐代那些著名诗人,科举路上跌跌撞撞的居多,这里面,王昌龄的考试路,就显得特别顺利了。他二十九岁第一次考进士就考上了,三十六岁、四十一岁两次参加博学宏词科也都一举通过——这可是韩愈考了三次都没通过、最后放弃的高难度科目。 王昌龄的考试路,为什么这样顺利? 原因或许很多,不过,且来看看王昌龄的诗 ...
4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完)
王蓉 2024-7-15 19:55
罗隐在钱镠的幕府中,过得很潇洒。 史载罗隐“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罗隐虽然脾气高傲,不喜欢繁文缛节,在长安那个富贵繁华地很容易得罪人,但是在这里,他博学强识,高谈阔论,有他在座,立刻便热闹起来,这样的气氛组选手,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 ...
9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7)
王蓉 2024-7-14 20:02
后来,罗隐几经周折,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很受爱重,被任命为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唐昭宗景福二年 (893年) 钱镠任镇海军节度使 (即浙江西道观察使) 后,又任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 (职责类似于节度使的秘书长参谋长) 。 对于罗隐是如何进入钱镠幕府的,《五代史补》里有一段记载,说长安有一位罗尊师 ( ...
9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6)
王蓉 2024-7-13 21:21
可能是因为这一次重逢的刺激,也可能是因为唐懿宗去世,换了个新皇帝,给了罗隐一点新希望,所以他漫游大梁 (今河南开封) 两年后,再次踏上了科考路。唐僖宗乾符三年 (876年) 在京兆府通过了秋试,但是没有参加乾符四年 (877年) 礼部春试,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父亲病故,回乡丁忧。 罗隐于乾符四年 (8 ...
11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5)
王蓉 2024-7-9 22:07
写完了《谗书》,罗隐继续走他的科考路。 有的资料说,咸通九年 (868年) ,罗隐北上河间府 (今河北沧州市及周边) ,通过了府试,再次取得进士试的资格——罗隐每次都能顺利通过府试,并取得乡贡资格。但是第七次进士考试,因为遇上战乱而缺席了。 也有资料说,咸通九年,罗隐在苏州、越州等地,遇上庞勋 ...
8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4)
王蓉 2024-6-4 20:49
对已经考中进士、成功上岸的朋友们,罗隐的心态很复杂。 《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一作送沈光及第后东归兼赴嘉礼)》: “青青月桂触人香,白苎衫轻称沈郎。好继马卿归故里,况闻山简在襄阳。杯倾别岸应须醉,花傍征车渐欲芳。拟把金钱赠嘉礼,不堪栖屑困名场。”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初入考场、初初落榜时所写,虽然 ...
9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3)
王蓉 2024-5-25 21:48
罗隐的诗作中,有一首题为《省试秋风生桂枝》,省试,即隶属于尚书省的礼部举办的进士考试。无从查找这是哪一年的考试题目,只从内容来看,应该是屡次落第后的某次考试的考场诗,所以有一种秋夜的凄凉、悲酸的祈望: 凉吹从何起,中宵景象清。漫随云叶动,高傍桂枝生。 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远吹斜汉转,低拂白 ...
13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2)
王蓉 2024-5-13 22:52
罗隐:十上不第(2) 扶 兰 颓丧与自我怀疑之后,罗隐又重整旗鼓,通过了京兆府的府试,再次取得进士考试资格。 然后又再次三连败。 据说《自谴》一诗就写于这次三连败 ...
11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披荆斩棘的唐朝考生《罗隐:十上不第》(1)
王蓉 2024-5-5 22:28
罗隐:十上不第(1) 扶 兰 罗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那些有名的诗句,很多人应该都读过: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
14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李白的“第二十条”
王蓉 2024-2-16 22:20
这几天看到不少人在讨论《第二十条》和正当防卫 。 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的一次正当防卫。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节选):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 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 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 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唐代江阳,即今天的四川泸 ...
139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4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