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黑神话》《魁拔》与轮回
刘青松 2024-8-25 11:02
游戏《黑神话》大火。 我自己不是游戏玩家,但是对其游戏中的故事设定感兴趣。对于这么庞大的主题,如何讲好其前因后果,是个挑战。对于一般的小人物故事,深刻地刻画其内心世界即可达到效果。而对于一个英雄,其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群人甚至一个时代的人。对于悟空这样的人物,其行为更是代表着天道轮回,探索的是终极 ...
6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生孤独吗
刘青松 2024-6-8 11:08
人生孤独与人生意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在有意义的人生中,人可以孤独地活着。 一提起孤独,总是让人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在灰茫茫的江面上,远处水天交接,近处江水汩汩流动。在这样的空旷自然中,钓鱼翁是独自怡然自得?还是形影相吊?不同人的感悟不尽相同。但是,孤独的身影是真实的目测与 ...
1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一如既往
刘青松 2024-6-1 11:36
人生是个哲学问题。思考人生,完全可以借鉴对哲学的思考。 哲学的终极意义是构建“形而上”的学问,透过一切眼见的现象,来思考哪些隐伏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纯理念,并把它定义为世界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并不能完全递归到人生的意义,因为时空尺度发生了变化,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任何时代,只有少数思 ...
1396 次阅读|3 个评论
长日留痕,人生有憾
刘青松 2024-5-19 09:14
对于所有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公正就是只能活一次,无论是长是短。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完备性就是无论你做多少次选择,都只能遗憾地留下那些没被选择的部分,无论是好是坏。 这种公平性,注定会造就有憾的人生。用有生之涯,有限的选择,去触碰无限的可能。 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心的成长,这需要很多生活内容去充填 ...
1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四月的渐悟与顿悟
刘青松 2024-4-30 17:05
人间四月天,有精灵奏乐,有禅意伴舞。 世间一切事情都是阴阳相对,正反两面。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语境、物境、以及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这是很多人的烦恼根由。悟性稍微一低,就会自陷其中,心性不稳。 记录禅宗慧能大师佛法的《六祖坛经》,改革了传统佛教的形式,改变了佛祖观察世界的世界,从 ...
12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不平凡的命运
刘青松 2024-4-13 14:48
梆、梆、梆、梆、梆~ 命运之神来敲门。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与命运的对白。对于很久远的曲子,我们只能通过其乐律、意境和曲名来猜测其寓意。而贝多芬不一样,我们可以倾听他自己的真正解读,无论是他的人生、创作背景和其自我表白。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去思考命运? 在《c小调第五交响曲 ...
11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额尔古纳河之遐思
刘青松 2024-2-12 22:10
几年前,去呼伦贝尔出差,第一次看到全牛头宴,第一次去欣赏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上游,而额尔古纳河的上游则为海拉尔河。从大兴安岭西侧的海拉尔河出发,一路向西,到达新巴尔虎左旗阿巴图附近折向东北,始称额尔古纳河。 在地质上,这一段河流流经的地区叫做额尔古纳地块。相比较于板块,地块比较小 ...
12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清风 雨露 明月 星辰
热度 1 刘青松 2024-2-10 17:17
我问朋友,前世为何? 答曰:“清风、雨露、明月、星辰。” 这个答案有点类似于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这本书被董宇辉直播,销量几百万册,说明至少有几百万读者去产生共鸣。有读者留言:“读不出直播时提到的那种自然精神,可不可以退货?”同样的书,同样的文字,读后感却大相径庭。最大的原因是对 ...
5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春天
刘青松 2024-2-5 12:29
这几天校园里的蛙鸣声响亮了,小鸟们也明显地更活跃起来。显然,在二月初,动物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立春了。我当然也能感受到温度回暖,舒适度增加,穿凉鞋也不至于那么扎眼。 回想起来朱自清先生写的《春》,能感受到他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 ...
35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通感:绘画、听歌、畅谈、PS
刘青松 2024-1-24 11:53
我们身体的感受器很灵敏。 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悦耳的声音,读到感人的文字,设计出新奇的图案,或是获得全新的科研发现,都会感到愉悦。这是通感在起作用。 仔细思考通感的来源—为什么不同的行为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 我以自己为观察对象,发现通感可通过画面化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把各种感觉转化为脑海中的 ...
371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