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人生孤独吗

已有 1128 次阅读 2024-6-8 11:0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孤独与人生意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在有意义的人生中,人可以孤独地活着。

一提起孤独,总是让人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在灰茫茫的江面上,远处水天交接,近处江水汩汩流动。在这样的空旷自然中,钓鱼翁是独自怡然自得?还是形影相吊?不同人的感悟不尽相同。但是,孤独的身影是真实的目测与现实写照。

在大部分情况下,人生意义面对是与外界和社会交流的问题,是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衔接与外延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社会对自己的“他我”属性进行评价的问题。而人生孤独与否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独立要面对的问题。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影响,让内心真正面对面对本质的“此我”的问题。一切说教,一切理性在这个此我面前,影响力会极大地降低。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面对死亡,这绝对是人生中最孤独的一条路。没有任何先验经验,也没有任何人的安慰可以缓解。谁也说不清楚,一切科学认知以及一切人类的学说和思想也无法刻画灵魂消散的过程。这种无法描述却又必须真实地体验的过程,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真理的级别。

古希腊哲学以及后续古典哲学所追求的是“至高存在”的思想,最终被理解为上帝。这个存在超过了我们人类的认知范围,属于可以去想,但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去交流的概念。与之相对,则是“绝对消无”。具体到人来说,就是死亡。

因为存在着这种“绝对消无”,让很多近代哲学家走向了“虚无主义”。反正世间任何美好的事情,包括爱情、成功、乃至于人类自己最后都会烟消云散,一切的奋斗都没有意义。我们最多挣得的对这个过程的把握。确实,也只有过程可以真正把握。

我并不欣赏虚无主义,但是绝对支持孤独主义。这存在三条先决条件。

首先,存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世界之浩渺,结构之纷繁复杂,超出人类的想象。我们局限在四纬的时空中,无法真正理解更高纬度上的宇宙状态。就连目前的夜空都是不同时代星空投影叠加在一起的效果,绝对不是真实的景象。我们看到一颗距离我们10万光年的星星,那是10万年前的光至今才映入我们的眼帘。至于它今天是何状态,我们未知。这种时空局限性,让人类整体孤独。只在技术刚刚过关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地磁波技术向太空发射信号,用飞船搭载人类的信息飞往太空,但是至今还没飞出太阳系。

其次,是个人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我们用大脑接收感官信息,经过处理,输出我们思考的结果和行动指南。我一直在思考,大脑会不会欺骗我们的意识。我们所思考出来的观点,真正能代表我们本质的自己吗?

我猜想答案极大可能是“未必”。

人的内心很复杂,是多种需求叠加的结果,很多需求还处于矛盾之中。这种复杂性造成了人与外界交流的复杂性,也常常是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甚至是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主因。

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思想时,这种思想一定是自己内心世界中复杂自己的折中与平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内心采取了民主集中制。在兼顾自己各种需求后,提炼出那条最重要的人生指南。比如,要为人类文明发展走贡献,但是也不排除工作后大吃大喝一顿,缓解自己的疲劳。如果去不采用自由民主式,这个人就会很随性,甚至会被外人认为是“狂人”。

由于缺乏真正的开放交流,缺乏真正的开放式自我认知,人与人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相知的,只能部分相知。我们不可能相互替代,或者用所谓的共情去真正理解别人。能做到部分感同身受,然后对别人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这已经是很多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受到这种认知与交流的限制,人的情感必定是孤独的。

第三个先决条件是人类的表达有限。我们内心中的感受与大脑处理流程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有些感受必然是属于自己的,被封闭在自己的感受世界,并不能被完整地表达。这就给了文学和艺术很大的空间,向盲人摸象一样,用各种故事和隐喻,去描绘,结果越描越不清晰。这就是有些主题从人类开始创造起,一直到现在也表达不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情”。这样的作品不计其数,在可想象的将来,新作品还会是层出不穷,没完没了。再比如,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思维交流问题。这将会是人类社会最后存在的永恒的矛盾主题。异性之间的思维交流与理解可能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梳理得更清晰,有可能会带出新的思维交叉问题。

复杂的世界、复杂的内心、以及无法表达的感受,这些因素加载一起构成了人类本质孤独的条件。所以,人必定是孤独的,但是不是虚无的。

人的成长在于两方面,身体和心智。这是社会进化的结果。由于人类选择了发展大脑。这就使得人类的胚胎必须在还没成熟的情况就得生下来,于是婴儿需要很长的哺乳期。人类的智商是一件技术活,也需要后天长期的培训。这几天,我家老大在高考,回想其过去十几年的读书过程,深感人类学习的不易。

身体成长有自己的规律,这是自然的设定,相对容易掌控。而人类思维的成长则是后天长期努力的结果。在其心智成熟前,也需要父母和身边环境的维持与爱护。在这个时期,外界的关怀至关重要。因此,人的心智空间中就会存在两大部分:本体心智和外部情感支持。

本体心智是自己成长为独立个体的重要依托。外部情感支持是本体心智成长的阶段性保护。后者要逐渐让位于前者,让一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人。二者是一个相互陪伴,但是又是相互竞争的过程,也是作为独立的个人与外界支撑经常发生冲突的问题所在。

在年轻时,我们的心智成长机制容许存在外部支持,并用本体心智逐渐替代之。当人成年后,本体心智也基本定型,这时候心智运行机制就会发生改变,从外部吸收情感支持的模式,变成像外输出情感的主体模式。也就是开始去闯荡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在心智成熟后,基本上也就具备了享受“孤独”的能力。这时候,如果还是需要外部情感支撑,就会挤占本属于本体心智的空间,形成对外界情感的依赖。这时候,如果突然撤去外部情感支持,就会在心智空间中留下巨大的空洞。对于一般性的空洞,心智体系会自动修复,时间长短不一。如果空洞过大,或者心智自我修复能力弱以及不健全,那么这个巨大的心智空洞就会影响人的思维,尤其是对感性部分造成重大冲击和创伤。

所以,成年人之间要有平等对待的心态,不要轻易去关心别人,去输出自己的情感价值,这样会挤占别人的心智空间。除非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一辈子的战斗友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可。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情感支持撤销,让对方受到影响。

而主动去吸收对方的思维则是另外一个机制。与人交流,与书交流,与自然和世界交流,这种交流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本体心智强大,这属于自己吸收营长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不是像法国鸭子一样被动地喂到鸭肝肿大。

人生是孤独的,但是可以去主动发掘。就像一块白板上,可以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孤独其实就是人生底色,非要用颜色表示就是白色。在孤独中,蕴含着七彩之光,当我们把孤独分解,在人生奋斗中,逐渐展示单一光芒时,会发出耀眼的各色光芒,也就是人生各有不同。

我们的古人很有智慧,提倡人生不要太圆满,否则各种光芒再结合在一起,又变成了白色孤独的底色。

大彻大悟,人生圆满,其实是孤独。

我们努力奋斗的极端结果,就是孤独。

孤独是自己一生的本质陪伴,谁也无法替代,它是你心智的守护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7340.html

上一篇:人生一如既往
下一篇:从二元论到三段论
收藏 IP: 222.128.204.*| 热度|

5 孙南屏 郑永军 武夷山 陆仲绩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