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回忆田洺 精选

已有 18027 次阅读 2016-6-29 04:04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田洺

今天浏览科学网最新文章,看到武夷山老师的文章《悼念田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987290),极度震惊,才知道田洺兄于627日离开人世了。其实,在我敲下上述文字的时候,仍然不能相信这是事实。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配了一张田洺生前的照片,端详着照片,田洺的音容笑貌宛如昨日。

其实,我跟田洺已经有几年没有见面了。对他的近况,一点儿也不了解。我刚刚给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刘细文老师发了微信,对田洺去世的消息表示极度震惊。细文是我跟田洺共同的朋友,说是来,我跟田洺相识,还是细文做的中介。

1997年,我还在科学院计划局工作的时候,我们处承担了一项紧急任务,为中科院起草一份向中央的工作汇报。当时负责领导这项工作的是我们的处长何传启,由我协助传启工作。参加者还有当时从空间中心借调在我们处工作的张凤。传启提出,希望从院属单位再找两个有思想文笔好的同志,参加报告起草小组。我找细文聊起此事,细文推荐了田洺教授,他们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一起读书的同学。我们处的同事邓心安推荐了当时综考会的霍明远研究员。

传启和我很快跟田洺约了时间,然后去玉泉路的科学院研究生院跟田洺见了面。聊了大约半个小时后,双方都比较满意,我们就决定邀请田洺参加起草小组。这是我跟田洺的初识。后来霍明远老师也加入了起草小组。这样,给中央的报告,就由传启,张凤,田洺,霍老师,再加上我,历时数月,共同完成。这份报告,经由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上报给中央和国务院,事实上促成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算是科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跟田洺就是在起草报告的过程中熟悉起来的。有几次,起草小组在京区找一家旅馆,进行封闭式讨论和写作。我和田洺常常在一起畅谈到很晚,彼此都觉得很投机。聊的内容大部分忘却了,只仿佛记得他当时在翻译古尔德的名著《熊猫的拇指》和《自达尔文以来》,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他还跟古尔德本人建立了联系。记得田洺跟我说过,翻译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套写”类似主题的专著。他用了“套写”这个词,我觉得十分恰当,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鉴国外名著的思想和方法。田洺后来出版了专著《未竟的综合:达尔文以来的进化论》,不知道有多大程度得益于他所说的“套写”。当年国内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借鉴学习阶段,即使是专著,其中引进借鉴国外学者思想方法的篇幅也占据相当的比例。

田洺的专业是自然辩证法,他是学生物出身的,研究重点在生物进化论思想。因为专业不同,我没有读过田洺的译著,也没有读过他生物进化论专著。在网上陆续读到过一些关于田洺译著质量的文章,大多批评他的译文水平不高。依田洺的年龄和学历看,他的英文水平应该不会很好,译文出一些错,恐怕难免。不过,当年(世纪之交)英文好、专业又好的人,恐怕大多不屑于搞翻译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在跟田洺相识后的几个月里,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有几点特别深刻。那时候,他刚从澳大利亚访学回来不到一年,脑子里还都是澳洲的美好,跟国内的现实对比之下,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有点言必称澳洲,以至于我会联想到钱钟书笔下的“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不过,田洺是真诚的,他是真心希望国内变得跟澳洲一样好。另一点印象,是他的烟瘾。是个烟鬼,从来烟不离手。他说,在澳洲访学期间,买烟也是他最大的花费。不知道他的死因是否跟抽烟有些关系。写到这里,我脑子里浮现了我们俩坐在旅馆的房间里,在他喷云吐雾之间,畅谈国内外大事,针砭时弊,探讨振兴科教之路,恍如隔世。田洺知道我将赴美攻读公共政策,还跟我约定,待我学成回来,跟我共同策划一套“公共政策译丛”,可惜世事难料,这项计划并没有实施。当时还有一件趣事,就是他的名字。那个时候无论是联想汉字还是中文之星,都没有“洺”字。每次我们起草小组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文件上,都要先把他的名字打成田名,然后在用手工把三点水加上去。我很好奇,这个“洺”字有什么高雅的含义,后来查字典发现就是个地名,有点小失望。

1998年我去了美国,跟田洺渐渐没有了联系。听说他调入科学院机关,当了政策局的副局长,内心里总是不能把田洺这个人跟国家事业单位的官员挂起钩来。2000年和2001年我回国期间,还跟田洺一起吃饭,问他在科学院机关工作的感受,才知道,他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负责起草院里的政策文件,还有给院长起草一些发言稿。我觉得这也算是用到了田洺的特长。

后来,政策局改成了战略规划局,田洺仍然担任副局长。再后来,田洺转任中科院科学传播中文主任,听着也很高大上,实际上这个传播中文恐怕只有他一个人是正式编制,尽管待遇仍然是副局级,但这个职位是个虚职。这期间好多年我没有回国,仅有的几次,也是来去匆匆,没有跟田洺联系过。间接从朋友那里得知他的一些近况,但不知道详细内情。

2012年我回国,在北京小住了近两个月,抽出时间去田洺的办公室。下午3点左右,到他办公室,发现窗帘禁闭,敲半天门,才有回应。原来他还在沙发上睡午觉。表面上看,这时候的田洺,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也许他内心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吧,交谈之下,发现他仍然是那么愤青,那么有批判精神。

田洺说到底是个读书人,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书桌上,摆放着林林总总的书籍。我一边跟他神侃,一边浏览他的书架,终于发现一本不错的关于中国技术创新的英文版新书,立即抽出来,要求借回去阅读。田洺笑了,说:你哪还有时间还书啊,算啦,拿走吧!

没想到,那就是我跟田洺最后一次见面。这本书现在还在我的书架上,看见它,我就想起田洺的笑。田洺才58岁就走了,实在可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987386.html

上一篇:在科学网混到了七年,都要痒一下吗?
下一篇:应邀对PNAS上一篇有关文化差异的论文的评论
收藏 IP: 98.247.185.*| 热度|

28 武夷山 肖重发 刘立 孙启高 李健 吕喆 姬扬 史晓雷 王桂颖 黄永义 黄仁勇 田云川 赵美娣 危健 韩玉芬 宁利中 王启云 苏德辰 魏焱明 蒋永华 杨正瓴 彭真明 王福涛 钟定胜 qzw zjzhaokeqin bridgeneer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