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学术死磕派会认为这是伪命题。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换句话说,人人都有发言权。这里我不想涉及一些敏感词,想说说在当前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年代,有时流言和谣言满天飞,“有关部门”和”明星专家”的话语也被批驳、误解或者嗤之以鼻时,什么样的人发出的声音才有更高的可信度或者影响力。
一般来说,当某种资讯为公众关注时,如果定义为流言或谣言,为了防止以讹传讹,在相关领域里专门从事研究的专家是最有发言权的,比如转基因安全、比如大气污染、比如地震预测。然而当今的学科门类愈加精细化,每个人包括每个专家都不可能做到“老百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我们常说隔行的教授也不过是高中水平,因为你懂卫星上天不一定懂得田间管理,你懂汽车原理不一定懂电商运行。
求道于对应的领域内专家相对于公知、媒体、官员是更靠谱的。然而无奈的是,除非记者上网搜到专业研究,钻进实验室找到这些研究论文作者,“逼迫”他们作为业界行家发声解读或辟谣,否则,教授们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除了同行评议,还是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
再者,同一学科门类的研究方向也是更加精细化,隔行更如隔山。我常被朋友问及:你不是食品专业教授吗,怎么不知道吃什么好呢?我无法对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鉴别,只对一种食品、一种工艺,甚至一种细菌、一种操作熟悉,术业有专攻,我只对自己在研的课题相对自信,稍敢于发声评论外,其余的都只能模仿官方式的回答“无可奉告”。
然而,当媒体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迅速找到最适合的专家教授去求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找到的貌似专业的教授、研究员——他们虽以频出境、频发声、粉丝甚众而走红——其实在业界并非学术大牛,也许他们依靠的还是好口才、好文采或者强大的某百科。
再次,有发言权的专家因为怕拍砖,怕记者和主持人曲解,怕发表科研界尚无定论的观点,甚至怕被某些打假斗士们盯上,宁肯选择息声,宁肯回到实验室管好自己科研的一亩两分地更安全,本来吃苦耐劳、甘愿坐冷板凳就是科学家的基本素养呗,于是,又坐实了媒体和公众对专家不发声而显得自恃清高、拒人以千里的外在印象。
在这一点上,最近网上热议的复旦教授与某知名前主持人辩论,视频中这位教授怯生生地说出一个自己并不很有把握的转基因问题的答案时,值得大大的点赞!其实这才是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真实状态:严谨、务实、负责,或许再加上一点不善言辞和较真,当媒体、公众甚至大学生为某些化身正义和责任代言人的非科学家欢呼时,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明星光环和诡辩擅长者的趋同,是对真正献身科研的专家教授们的藐视和无知。
并无真正发言权的人引导了公众认知趋向,有专业背景发言权的人反而无言的沉默,是造成很多流言和谣言盛行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我们尊重每个公知、民科、网络大V、网民们发出声音,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话语权并不一定代表着权威和公正,点击量也不一定代表着可靠和正确,没有高大上更无永远伟光正,更多时候有对应研究方向的主流科学家,他们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更高些,只是各位砖家看客少些拍砖和喝倒彩可否?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