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之我见 精选

已有 10322 次阅读 2014-11-25 07: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医生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之我见

李连达  李贻奎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方向性、导向性问题。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主,为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需要不断科研,充实提高医疗水平。为了后继有人,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因此医疗、科研、教学密不可分。随着医学的发展,“三合一”的人才,“三合一”医院、研究院与学院也大量涌现。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但是,医疗、科研、教学密不可分,不等于每位医务人员都应成为“三合一”的人才,都要做科研,搞教学。也不等于每家医院都要成为“三合一”的“科研型医院”或“教学医院”。应该有选择、有条件、有重点的分工安排。

一、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保证人类健康。

       因此必须以医疗为主,其他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近年出现一些只会科研、写文章,不会看病的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导师、教授及医学专家。这是很不正常的,是培养人才的方向性错误。

二、区别对待

        1、因机构而异

       治疗医院、教学医院、科研型医院都是医院,但是重点不同。都是医院,都应以医疗为主。教学医院是在医疗为主的基础上,侧重教学、培养人才。科研型医院也是在医疗为主的基础上,侧重科研工作。三类医院各有侧重,不宜一刀切,也不应强求“三合一”。

        2、因人而异

        医生因工作需要而分工不同,有的以医疗为主,有的人以科研为主,有的以教学为主,有的是“三合一”或“二合一”或“单打一”的医生,也应区别对待,不宜一刀切。不是所有医生都要做科研或教学。

        3、因学科而异

        医生兼做科研者,又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实验性研究)及理论研究之分。有的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有的以实验动物或古今医籍、医史,医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有的是在医疗基础上开展研究,有的则脱离临床,专门从事科研。也需区别对待,不宜一刀切。不是所有医生都必须做科研。

三、科研型医院不应成为所有医院发展的方向,必须区别对待。

        只有省市级以上大医院,主客观条件具备,学术水平、技术实力达到一定水平者,才可以向“科研型医院”发展。城镇的社区医院,基层医院,乡村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条件、有选择的,结合医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工作,但不宜发展为“科研型医院”,也不应以“科研型医院”作为发展方向。基层医院的医生,不应强求做科研、发表论文、报专利、评奖项。能够出色的完成医疗工作就是好医生。医疗水平高低,服务态度好坏,是主要评价标准。

四、几种误解

       1、方向问题

        医生、医院及医学科研机构等,主攻方向都是治病救人,直接或间接的为治病救人服务,为提高诊疗水平、医学水平而努力。主攻方向不应偏离,有的医生、医院、医学科研机构,不重视医疗工作,或认为临床工作不如科研高级。临床医生不重视医疗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或是医院的领导们,不重视医疗工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向科研,结果医院的文章多、成果多、奖项多,但是医疗水平低,治病救人的效果不好。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必须扭转。

        2、过分提倡“科研型医院”

不分条件、不分层次、不分机构性质、人员组成、技术实力及专长,一刀切的提倡所有医院都发展为“科研型医院”,是“全民炼钢”,“全民科研”的继续,“全体医务人员搞科研”是重踏历史教训的覆辙,不宜提倡。

       3、培养人才

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有些医生(特别是新毕业的青年医生),认为做临床医生,整天忙于医疗,没有发展前途。只有从事医学科研才有水平、有发展、有前途。因而对于提高医疗水平不重视,把主要精力用于脱离临床的科研工作,逐渐发展成“不会看病的医学专家”。一部分人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这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4、正确科研方向的掌握

        近年有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院及中医药研究机构),有人热衷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把中医理论神秘化、玄学化,脱离实际,脱离临床。对于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治病救人的水平,没有多大帮助,不解决实际问题。有人热衷于争课题,抢经费,生产大量垃圾论文,垃圾成果,垃圾专利,垃圾奖项,而不是努力解决治病救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研方向的偏离,浪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阻碍了中医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后继人才的健康成长。

        5、医学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亟待改进完善。在评定医生水平、职称、工资、奖励等一系列问题上,至今尚无科学、公正、完善的评审制度与标准。评价临床医生,不看他的医疗水平及治病救人的能力如何。而是以SCI论文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为金指标。或是拿了多少科研项目,多少经费,多少奖项为主要评价标准。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也鼓励一些临床医生,丢掉病人,一头扎进实验室,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不会看病的高级医学专家”,甚至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大幅度下滑,并非少见。

总之,医生该不该做科研?医院要不要向“科研型医院”发展?医学研究要不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否“不会看病的高级医生”?都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论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千变万化的情况,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个大方向不能改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846050.html

上一篇:壮烈殉职的白衣战士永垂不朽!
下一篇:提高中医疗效才是硬道理,何需争论不休
收藏 IP: 223.104.5.*| 热度|

24 林中祥 许培扬 黄永义 吕喆 孙永昌 李涛 何振峰 张涛 冯珞 文克玲 贾卫滨 蔡小宁 曹嵩 王春艳 孔晓飞 苗元华 李土荣 XmolNews biofans tommy123 eiav66 Kaji zhouguanghui qiudy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