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dai

博文

假如李娜没有夺冠……——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三 精选

已有 8319 次阅读 2014-1-30 18:18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杂谈, 体育, 李娜

假如李娜没有夺冠……

——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三

 

“誉之所至,谤亦随之”,古人这句出名后的甘苦之言,像是专门为李娜预留的。近年来这位中国网坛一姐,她在网球场上赢得了多少荣誉,在社会上就会招来多少骂声。这不,刚在墨尔本澳网上光彩照人,一回到家乡武汉就被骂得灰头土脸。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对她的接待规格不可谓不高,对她的奖励不可谓不重,省市的头面人物简直是在把她当女皇“供奉”——刚下飞机副省长张通亲自为她接驾,一天后省委书记刘鸿忠亲自给她颁奖80万。鬼才会料到,她对接机者不理不睬,对颁奖者无拒无迎,看她接受刘鸿忠书记80万支票的那张苦脸,谁能相信那是领导在给运动员授奖,倒活像是负债者在向债主还钱。

于是,舆论哗然,连那些前天向她抛鲜花的粉丝,也有的转而向她吐唾沫,连她家乡《武汉晚报》体育部为她唱过赞歌的钱刚,也在自己的微博中痛心疾首:说到底,你就是被宠坏了的女生,你就是自我无限膨胀,你就是不懂得以善意回报善意,你就是缺乏起码人间温情。几天前,我还曾为你写过一些热情洋溢的文字,今天,看到你这样摆臭脸耍大牌,我很后悔。幸亏,我还来得及改正我的错误,那就是:从今天立誓,我不再看你的任何比赛。你不值得我们追捧!”

很多人认为省里奖给她80万元事出无名,骂湖北省领导是在滥用百姓的税钱,好让自己上全国新闻的头版。

我觉得这些批评失之刻薄。

李娜的表现虽出意料之外,但省里的奖励倒在“情理”之中——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哪个体育明星的风头能盖过李娜?哪个明星可以笃定进职业体育名人堂?李娜在澳网接受采访时那句“我出生在中国一个小镇武汉,不大,只有一千多万人”俏皮话,是武汉最优美的广告辞,李娜本人更是湖北最吸引人的名信片。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做广告撒钱无数,还没有李娜那句幽默介绍的广告效果。从经济和效益的角度看,省里奖她80万真不算多,哪届奥运金牌得主不是在国家、省、市获奖上百万?很多得主外国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而李娜在地球上则是地地道道的万人迷,外国媒体也喜欢称她为“国际娜”。无论是赢球还是输球,她的每场记者招待会,不是让你笑死,就是把你气死。

放在任何一个省,放在任何一个市,都会给她重奖。

湖北省领导给李娜的奖金,不过是我国官场上的“常规动作”,怪只怪李娜太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与领导“配合演出”,这才活活地把一曲“喜剧”演成了“悲剧”,把“皆大欢喜”的好事弄成了“两败俱伤”的残局。

我们无法走进李娜的内心世界,因而不知道她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从这两天新闻报道和新闻图片中,我才零零碎碎地了解到一点她过去的遭遇。从小在体育教练眼中,她一直就不是“五好学生”,在国家和省体育队里,她一直就是“问题队员”。据网上视频的图像显示,即使她在获奖时好像还挨了省相关领导的耳光,即使她的知音并让放单飞的孙晋芳,过去对她的评价也非常负面。由于我们长期评价青年的传统观念,也由于她本人刚烈甚至暴烈的个性,李娜从小就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就没有感受到多少温暖。这使她常常对人保持警觉,她说话办事全身“带刺”,不是用来在刺人而主要是为了防身。从以往人们对她的冷漠贬斥,到现在大家对她的赞誉追捧,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反差太大,就像一个人从南极的冰天雪地,突然闯进赤道的烈日炎炎,这一方面让她还不太适应,另一方面让她充满了鄙夷。

从李娜冷对领导重奖,我想到了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学者和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约翰逊独立编成的《英语辞典》,又名《约翰逊英语辞典》,至今还是一部英语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辞典,被后世学者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之一,是有史以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极其漫长的时间中,由一个人努力完成的伟大杰作”。约翰逊这位老兄,既富于学问,又极有才华,可他要钱无钱,要貌没貌。他的长相最多也只能与我打个平手——身上有瘰疠,脸上有巴痕,左边一眼全瞎,右边一耳全聋,是个不折不扣的五等残废。可正是这个五等残废,散文、诗歌、传记无一不精,笔力雄深雅健,语言典雅机智。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让他的智力太高,必然要让他的形象很丑,这使他才比天高而命比纸薄。幸好他生活在十八世纪英国,那时的女子还不知道“宁可坐在奔驰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最后娶到了一位比自己年长21岁的寡妇,据他朋友介绍,他那位尊夫人“身材基础牢靠,胸脯宽阔伟岸,脸上脂粉结实深厚”。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没有打一辈子光棍。他立志独立编一部英语辞典,还特地将自己编纂辞典的详细计划,送呈当时的英国国务大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Lord Chesterfield),希望得到他的赞许和资助,没想到一登门就吃了闭门羹,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让他在门外坐了很长时间冷板凳。约翰逊原本就生性敏感,又素来不喜欢求人,这次冷遇极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他带着几个助手,花了八年多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承受着贫穷的困扰,还遭受了丧妻的悲痛,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这部巨著。巨著完成后伦敦一时洛阳纸贵,他本人更是一时声誉雀起。这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又转而向他抛媚眼,在英国一家大报《世界》上连发两篇文章,把约翰逊本人和他的辞典捧上了天,称约翰逊以后一定是英语学界的“独裁者”,他的《英语辞典》一定会被奉为金科玉律。他想让知识界误以为自己是这部辞典的赞助人,是约翰逊的提携者。约翰逊看到这两篇文章后,立即给他写那封著名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Letterto Lord Chesterfield)。在这一后来被誉为文人“独立宣言”的信中,约翰逊对伯爵大人说,自己从没有什么赞助人和提携者:“溺水者在水中挣扎时,他却在岸上冷眼旁观,溺水者已经上岸之后,他又慷慨地实施救援,谁希罕这样的赞助人呢?”他还轻蔑地对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说:在编写辞典的过程中,自己特别需要别人的赞许和帮助时,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一丝之助,一句之奖,一笑之温”(without one act of assisttanec , one wordof encouragement , one smile of favour ),如今在自己编纂的《英语辞典》大功告成之日,对你送来的这些“美意”和“关怀”,“我已经无动于衷,无法领情;我已经孑然一身,无法分享;我已经功成名就,毫不需要”(till I am indifferent ,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 and cannot impart it ; till I am known , and do not wantit )!他连续用几个排比句,信写得像大江决岸波涛汹涌,一吐胸中积压多年的闷气。开始是约翰逊用热脸去贴切斯特菲尔德的冷面,后来是切斯特菲尔德用热脸贴约翰逊的冷屁股。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背诵的英文名篇之一,现在朗读起来还是叫人回肠荡气。每次背诵这篇文章,我都能感受到约翰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凛然风骨!等稍事空闲,我一定要把这封尺牍杰作译成中文,好让更多的人来阅读和传诵。

由李娜接受领导奖金时的苦脸,由约翰逊后来蔑视权贵的“好意”,我想到了我们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人才:到底应该在他们困难时给予资助,在他们灰心时给予鼓励,还是应该到他们成功之后再来赞美,等他们取得成绩时再给予奖励?

试想一下,如果在李娜青少年时期,在她家里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哪怕有人赠她十元钱,她一定会终生感激;如果在她父亲刚刚离世的时候,哪怕有人给她送去一丝微笑,她一定会感到人间温暖得像天堂;如果在她事业处于低潮的时期,哪怕有人给她半句鼓励,她一定会更快地鼓起拼搏的勇气。同样,约翰逊在最为困顿的时候,在最需要别人激励和帮助的时候,他却看不到一张笑脸,听不到一句鼓励,他信中说没有领受过别人的“一文之助,一句之奖,一笑之温”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在困境中无疑感到了世态的炎凉。

钱钢先生指责李娜“缺乏起码人间温情”,我倒想知道李娜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到底在她的师长和领导那里领略到了多少“人间温情”?李娜一辈子都学不会八面玲珑,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那种人见人爱的乖乖女。她一生下来就头顶长角,身上带刺,腰间有骨。像李娜这样敏感而又自尊的女孩,像她这样刚烈而又从不低头的才女,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中,她得到更多的是惩罚和打击,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冷漠和敌意。报道称,她与自己的启蒙老师余丽桥相处得也并不特别和谐,还不断遭到余老师的打骂。余丽桥另一位弟子、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李婷回忆说:“李娜和余教练性格很像,非常要强。”两个要强的女性碰在一起,结局必定是“硬碰硬”的对抗,在师生矛盾中学生一方总是弱者,李娜承受到多少委屈和痛苦,只有她一个人才清楚。我不怀疑老师打学生有任何恶意,但我更不怀疑老师打学生留下的心灵创伤。我父亲是一位深信“棍棒底下出天才”的严父,他教育我和弟弟的唯一方法就是拳头。父亲是我儿时最大的敌人,我小时对他痛恨的程度远远超过美帝国主义反动派,我在美国工作的弟弟至今仍对父亲没有美好的回忆。严父痛打儿子的结果尚且如此,更何况老师经常打骂学生呢?恐怕余丽桥教练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最不听话的倔强弟子,日后会成为世界网球明星,大概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对头上长角的李娜笑脸相迎。余丽桥老师是个好教练,但好教练不一定会给每个学生都留下好印象,人和人之间还有一种“人缘”。

现在人们一提到名人的老师就称为某人的“恩师”,老师属既成事实,恩师则要学生认可,也就是说,“老师”并不必然就是“恩师”,我们谁没有背后穷损过自己的老师呢?有些老师不仅不是恩师,而且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像我这样的老师就是如此;有些老师为人非常俗气,只对父母是大官或大款的学生很有热情,而对出生寒门的学生则只有冷淡。文化大革命中,我父亲是所谓历史反革命,有一个老师长期欺视我,甚至唆使同学向我动手,到七七年我考取大学时,他又对别人说自己一向看好我,我弟弟到美国念书后,他更说很早就发现我弟弟不是“等闲之辈”。我对所有在文革中打压我的老师都能谅解,只对他这种小人我至今不能释怀。但我比李娜要世故得多,除了对极少数的小人以外,年长以后我对所有老师都能礼貌周全,一方面我自己是个教师,另一方面我不像李娜那样刚烈。

我们社会上的有些官僚,或者过于愚蠢,或者过于冷酷,或者又愚蠢又冷酷,他们只知道给别人锦上添花,从来不懂得要给别人雪中送炭。伦敦奥运会那段日子,在北京机场即使弱智也看不过眼,冠军有中央领导接机,铜牌得主只有家人拥抱,名落孙山的人更低眉落眼。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能参加奥运会多么不易,能得个铜牌更是多么了不起,可在我们这个奇葩社会里,得了铜牌还觉得十分“丢人”,空手而归更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我还记得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举重健儿吴景彪“失败”时那凄惨的一幕,最后一次未能抓起,这位强壮的小伙子突然情绪失控,当场连连三番五次地鞠躬“谢罪”:“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真奇怪,他夺得了银牌还抬不头起来。奥运会上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的场面更是难堪,比赛一结束,中国记者便将首金得主易思玲围得水泄不通,季军得主喻丹满面羞惭,赶快摘下自己的铜牌暗然离场,那次新闻发布会更像是专门对她进行冷落羞辱,她本人也很快便在微博中表达了愧意:“对不起,我尽力了。”首金得主易思玲夺冠后马上收到国务院的贺信,对同时获得铜牌的喻丹却只字不提。易思玲摘得金牌家中被挤暴,县政府足足为她放了一个小时鞭炮;另一个湘妹子四百混合泳铜牌得主李玄旭家却门庭冷落,回到北京也只有家人为她接机。人到中年以后,我很喜欢打乒乓球,自认为现在球艺不错,在单位里和任何一个选手对阵,我都能稳居第二名。这样,我能深深感受到世界竞技体育的残酷艰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挤进我们文学院教工的第20名。老兄,如果你要我争夺华中师范大学乒乓球第10名,老头子不是和你拼命就是我自己跳楼,要强迫实现这么远大的目标,反正我是不想活了。在世界其他地方,得一个世界季军多么荣耀,可在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里,得了世界季军还要向社会说“对不起”!话说到这儿,今天要不是大年三十,我一定要破口骂人!我们的社会太残忍,我们的领导太势利,我们的体制太缺乏人性。比赛失利后选手心情沮丧,本应得到更多的鲜花和关心,可我们把所有鲜花和掌声送给了幸运儿,把埋怨和冷脸全留给了那些倒霉鬼。

不妨做点假设:假如李娜没有获得澳网大满贯冠军,假如李娜次次都是首轮出局,还有多少领导给她送去安慰?还有多少朋友给她送去鼓励?还有多少“恩师”肯认她这个不成器的学生?她还能体验到多少钱钢先生所说的“人间温情”? 2013年李娜止步温网女单八强时,新华社的评论大家肯定还记忆犹新:“娜姐,想说爱你不容易”。半年后娜姐拿到了澳网冠军时,新华社马上爱“娜姐”又太“容易”了:“李娜引领中国体育‘二次创业’。”央视“爱娜姐”爱得更肉麻:立即声称娜姐“实现了中国梦”。这就是李娜在失利和顺利的时候感受到的“人间温情”!

我们社会中最需要“人间温情”的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关怀的那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最用得着颁给李娜那80元奖金的是大量的辍学孩子,最需要温暖的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人,而李娜本人此时此刻并不缺“人间温情”,更用不着这80万元奖金,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对那些急需的人偏偏不给,对那些无需的人偏偏要送。上星期看到一则消息说,安徽一个农村小孩听说妈妈不能回家过春节上吊自杀,在这个小孩上吊之前谁给他送过什么“人间温情”?上个月从一则新闻图片上看到,西北一个乡村小学比猪圈还要破烂,去年我的家乡湖北麻城一个小学,孩子们上学还要自带桌椅板凳,在这些新闻见报之前我们社会有谁给他们送去“人间温情”?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西安这些特大城市,就像农村病人缺医少药一样,农村小孩上学条件甚至还比不上非洲儿童。

夺得法网大满贯冠军后,省里给李娜重奖60万,这次获得澳网冠军后又重奖80万。这两笔钱对于一个农民工子弟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对于如今的李娜来说是九牛一毛,对这点小钱她还真不太在乎。副省长接机,省委书记接见,对于一个比赛失利的运动员来说,肯定是最最温暖的“人间温情”,对于正在世界聚光灯下的李娜来说,的确有点多余甚至累赘。

人们这些天一直在谈论,中国网球后继乏人,可我坚信神州大地上多的是李娜,只是我们没有长好发现李娜的眼睛,没有培养未来李娜的爱心。“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的确,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即使千里马处在眼前,我们要么是不能辨识,要么是辨识后把它们饿死。对于那些真正的栋梁之才,没有出名之前,把他们扼杀;已经出名之后,把他们捧杀或者骂杀。

李娜冷对省里领导的接机和接见,冷对奖给她的80万元,使她由万人追捧,一下子变成了万人唾骂。她在场面上还是一副苦脸,个中原因我不得而知,或是不愿在人前有意“装欢”,或是不愿意与达官贵人敷衍,或是想到了不顺心的往事,或是对这种过分夸张的热情不太适应,我想她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脸色看。

我做了近三十年教师,用时下的套话来说算是“桃李满天”,可不管是到什么地方开会和讲学,我很少告知自己的学生。一是怕给他们添麻烦,特别是怕学生们破费,二是我自己觉得对他们帮助太少。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人的“恩师”,我这一生既无才华又无资源,无论世俗好处还是学术提升,我对他们的帮助都非常有限。另外,自己也有点臭架子,研究生毕业回母校工作近三十年,我从不给领导打电话拜年,多数情况是他们给我打电话送来温暖。我认为领导给我们百姓打电话是亲民,我们百姓给领导打电话是拍马。领导下台那年我才会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当然,长期相处的兄弟例外,由于一直是好哥儿,升官后人家也没有变脸,这种情况下不好意思分什么高低贵贱。对官员尚且如此,对学生更很少无事打扰他们,除非学生们回来看我,或者他们实在遇到了困难,我才会打个电话或者托人关心,通常情况下我们师生之间“相忘于江湖”。我们这个社会里,学生一出名就突然冒出一大堆“恩师”,学生默默无闻就找不到老师。那些名人的所谓“恩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点自尊,学生要是认可你是他的恩师,他们会主动登门感激,最好自己别跟着领导跑去“拜见”学生,倒不是说老师应该“端着”摆谱,我觉得那样做让双方都很尴尬——自己以“恩师”自居,不是明摆着要别人感恩?

我也奉劝中央和地方官员,人家出名了不希罕你们接见,把你们的眼光投向那些正在“溺水”中挣扎的青年,把雨具送给那些正在淋雨的弱者,不要等他们上岸才去给他们救援,等他们到家了才给他们“送伞”。

李娜谈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愤怒比悲伤好,因为愤怒不会让一个人垮掉。”在我们这种极度冷酷世故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李娜那份强悍,不是被别人卡死,就可能被自己憋死,在冲到法国的红土地之前她就可能早已倒下。正因为让她悲伤的事情太多了,她才害怕内心的悲伤,独自悲伤会致人于死地,而愤怒则是对环境的反抗,她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的人生,因此,她将自传名为《独自上场》。她十六岁就主动追求姜山,这一方面说明她十分勇敢,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渴望“人间温情”。

还有人说,李娜既然已经成名,就应该随和、宽容、大度,要学会在社会上随方就圆,这样大家都“面子上好看”。但愿李娜不至于按这些人的意见来重塑自我,让自己在任何场合都笑脸相迎,把自己每一句话都说得周全得体,她要是掌握了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不幸。神州大地上,公开场合“笑脸迎人”的女孩很多,敢用冷脸面向权贵的女孩只有李娜一个。多一份乖巧就少一份率真,如果取前者,她以后就善于逢迎讨好;如果取后者,她还会像现在这样棱角分明,你认为哪种李娜更加可贵呢?我但愿而且也相信,李娜永远“本性难移”。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她与这个世界也许会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让达官贵人如此难堪。不过,求仁慈的上帝行行好,让李娜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色,痛苦的时候绝不会对人欢笑,讨厌的时候绝不会装作“喜欢”,让大家从她的“脸上的颜色”就能“看到”她“内心的情感”。鲁迅直到临终前不是还在说“一个也不宽恕”吗?李娜从来没有主动伤害过别人,她没有义务要去给别人陪笑脸。

还是让大红大紫的李娜安安静静过个好年吧,她现在无需什么奖金,她现在不在乎要人接见,而乡下还有许多破旧的校舍,还有许多破烂的校车,还有许多辍学的少年……

 

                                               2014、1、30 除夕草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0050-763503.html

上一篇:挑战命运! ——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一
下一篇:什么是“国学”?
收藏 IP: 221.232.94.*| 热度|

40 曹聪 袁海涛 吕洪波 王荣林 朱志敏 文克玲 黄洪宇 吕喆 王国强 刘建兴 冷永刚 张能立 葛肖虹 翟自洋 李发堂 陈冬生 水迎波 侯沉 杨顺楷 吴明火 苏德辰 李志俊 唐凌峰 程宗明 李永丹 武夷山 王喜军 刘晓锋 吉宗祥 southeeg bridgeneer sailboat08 zhangcz07 hmaoi UNCblue silentyf biofans happyspoon zxk730 w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