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科普创作队伍该如何培植 精选

已有 5169 次阅读 2013-12-7 00:50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创作队伍培植

今天上午在出版社参加了针对北京科普作协的有关科普创作队伍现状调查的研讨。首先对于课题本身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说,大家也能想像这类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最终的结果。既然人家是带着任务来的,讨论会上自由发言,大家基本上还比较配合主题,尽管说起科普,大家多有见地,但发言尽量围绕创作队伍展开。


提起科普创作队伍该如何培植这个话题,首先大家承认我们所谓的科普创作人员存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创作活力不够、生存现状不佳等等问题。也提到关于如何对科普创作者加强培训的问题。


出于课题调研动机,大家围绕的科普基本上还停留在通过图书、报刊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的传统概念,自然对科普作家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图书、报刊上制造科普内容的一群人身上。当然也没什么错,在以书为媒的年代,世界上知名的科普作家都是通过经典的可以长期留存的科普著作出名的。图书出版的惯性还在。

当然,毕竟时代不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产生一些擅长多媒体科普内容创作的科普作家。但好的多媒体科普作品,如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的产生依靠的不单单是内容提供者,是一个包括设计、技术实现等团队合作的产物。所以,科普创作队伍的概念该有所改变。


我们暂且以能提供涉及科学传播或科学普及内容好的作品、创意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群定义为科普创作者,当然出了名也就自然成家了。显然中国真正能称为“科普作家”的可能也不多。国外有一些著名的大家,好像当代的也不多。人们的关注点不一样了。科学教育家担当科学传播者的角色比较明显。


尽管现在讨论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创作队伍该如何培植,或者说如何培养科普作家,有点老生常谈,并不具有特别鲜明的意义,但我想从另一方面,从与主流不太搭界的角度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当然不想给出确切的结论,也没有能力给出确切的结论,我不搞科研,论述都是粗线条的。


因为我们背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我本人也早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会上许多人都提到了应利用这个机构加强对科普创作人员的培训。对这个培训问题我一直想不好,对科普创作人员的培训该如何搞,谁是受众?谁来培训?有能力有个性的创作人员需要培训吗?如果花钱让你接受培训,谁会来呢?我比较倾向于一个学电视的年轻人的意见,好的科普创作人员不是培训出来的,如果我们靠培训这种看似传统灌输式的手段去搞科普作家的培训,看起来不那么靠谱,也不一定能受到欢迎。还是以研讨、沙龙之类的方式聚集爱好者,大家互相启发提高一下比较可行。

科普作家不是靠培训出来的。是靠天分,靠兴趣,靠个性的张扬,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勤奋。相信现在科学网上也有一些网友在半夜靠灵感、靠兴趣写点涉及科普的博客什么的。其实科学传播涉及的面可以很广。


提到现在科普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其实也未必是那么回事儿。没有人愿意写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出的有点滥,水平有点差,创作没亮点,把科普的名声搞坏),不代表没有人热衷于科普,热衷于这方面的创作。比如,我们科学网上的一些网友,既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好的科学传播能力的也还是有一些的,我们老大也多次提出整合其中的资源为我们传统出版所用,也可能有人正在联系运作这件事情。尽管咱近水楼台,但不想特别张罗这件事,主是是觉得发个博文容易,大家热闹一下、议论一下,自娱自乐一下没有什么,但要出书什么的,实在是件耗费精力体力的事情。现在出书的条条框框太多不说,投入产出也有很大的问题,做严肃科普畅销书不容易,毕竟传统科普就是小众,这是由科学的性质、人们的价值取向、心理需求等决定。

显然科学网上热衷于科普的博友写科普不是出于什么功利。要说忙大家都忙,科学家当不了科普作家,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忙,没有时间,而是因为他们不擅长这块儿,所以,是专职创作,还是兼职创作,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力和兴趣。当然,如果能有针对那些热衷于科普创作,并产生好的影响的科普创作人员有更多的激励机制,也是好事。但即使没有这些激励机制,我相信还是会有一些作为爱好者的身份来进行创作的人群。比如高校的一些科普社团。这些人大部分游离于我们背靠的这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可能也不被我们这个圈子所熟悉,所重视,成为培植的重点对象。自然,关于科普创作队伍现状的调查不可能很全面。


同对待科学一样,对科学传播队伍的建设,也应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为着眼点。当然前提是对那些有能力的。相同爱好的人走到一起,就能玩的更好,更热闹,更富有娱乐性。能持续自己的爱好也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就像科学网的不少博友,长年以发博客,或晒美景,或晒自己的观点一样。科学传播应不排斥娱乐。


所以,目前的现状下,繁荣科普创作,挖掘有潜力的人材是关键,这个是需要投入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团队的合作,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网络时代,一个全媒体的时代。老的科学传播手段已经过时。我们需要发挥平台、发挥圈子的作用。科学网是个很好的平台,大牛小牛,人才济济,大家一起玩,反正成不了家,寻求一点快乐总可以吧。反正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应该可以获得快乐。

 

最后,祝大家周末愉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47701.html

上一篇: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带给我们生活的实惠:从嫦娥奔月想到的一些事
下一篇:岁末杂感(一):科技改变生活
收藏 IP: 111.193.86.*| 热度|

13 曹聪 李学宽 史晓雷 强涛 赵序茅 王大鹏 水迎波 曹建军 严家新 武夷山 王辉 zhngshai Vetera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