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带给我们生活的实惠:从嫦娥奔月想到的一些事 精选

已有 5507 次阅读 2013-12-5 23:57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传播, 嫦娥奔月

中国自己的嫦娥正在奔月,而我们对待此类科学上的大事,似乎已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和激动。也许是司空见惯,也许是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也许是因为月球离我们太远,此刻,我们并不想感受嫦娥即将带给它的震动......


揭开记忆中尘封的历史,43年前的4月25日的那个夜晚,我十岁,清晰地记得亿万中国人曾在那一刻守候在收音机旁,只想听听那来自太空的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在,亿万人曾仰望星空,只想看看浩瀚星空中,我们自己研制成功的卫星在那里闪烁。亿万人曾走出家门敲锣打鼓,举国欢庆,只因在那一年(1970年)的4月24日,我们刚刚把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科学实验卫星送上天。“东方红一号”,多么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来自太空的“东方红乐曲”曾让亿万中国人激动、自豪。自古以来,科学也要为国家政治服务,中外如此。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曾让我们倾其国力,曾让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满怀革命热情,大干快上,在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的卫星上天。这可是真正的放卫星啊,不是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的吹牛式的放卫星。

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学家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强大。


老一代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曾激励我们一代代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清晰记得1978年那个不平凡的一年发生的许多事,记得“群英钻科技,敢破世上关”的豪言壮语激励下,万千科学工作者重新焕发了创造的活力。中国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最近,我们正在加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书系的出版进度,前后审了十几部稿子,其中也有一些与航天科技相关的老科学家的成长经历。老科学家是真正有科学理想的一代人。从中既看到了他们科研道路的坎坷,也看到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而不懈追求的精神。而今天,这种精神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人其实是需要一种精神的,科学家也是如此。


航天科技,彰显国力,既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也带动了一大批民用技术的发展,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实惠。而这些并不广为人知。照理说,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追求科学真理永无止境应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功利、偏见会蒙蔽人们的眼睛,阻挡人们探求真理的脚步。今天,当我们面对即将到达月球的嫦娥三号,面对中华民族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我们的航天科技飞速发现的现实,国人显示出的是冷漠、旁观,甚至非议。我原想,也许是我们的科学传播做的不够,没有把很多东西告诉更多的国人,比如航天技术的军事意义,航天技术对民用科技的带动作用等等,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航天科技的关系等等。

后来想想看看,其实这方面也做的不算少,比如腾讯新闻也针对嫦娥探月做了专题科普,包括就探月工程的民生意义,如与民用食品生产、治理雾霾等的相关,他们甚至整合了游戏、动画生动展示嫦娥奔月之旅。但其实一般百姓更多关注的是我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嫦娥奔月的科学新闻被迅速淹没在江淮的大雾、重庆女孩摔婴案中。还有更多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远远超出人们对重大科学新闻的关注度。当然,这并不足为奇,还是有很多的航天迷在密切关注天上的事情。


无疑,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科学的恩惠,但其实多数人不会对科技是如何实现这些表现出过多的关心。人们对科学的关心、科学探求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天生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让科学传播扮演开启人们探索科学兴趣心灵之锁的那把钥匙的努力。

 

我想说的我们科学传播需要围绕两个最重要的目的:让人们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科学带给我们的实惠。通过科学传播使那些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真正想在科学探索上有所成就的人找到方向,找到路径。而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就他们的事业,则需要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科学传播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普及,我以为它是涉及科学、社会、道德理念等多方面的整合。当然,科学传播中也需要“煽情”,这就需要宣传手段配合。

在充分满足科学探索者的科学好奇心,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实现发明创造的同时,自然有人慧眼识珠,通过科学技术产业化等途径,让更多的科学成果造福人类,让人们感受到实惠。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不必多说。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科学传播,启发人们创造的灵感,激发人们创造的激情,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感受科学的魅力,感受献身科学是很神圣的事业,投身科学研究,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有效的传播,让那些想了解、有能力了解、需要了解的人们了解科学研究已经或即将带给我们的实惠,对我们生活已经或即将发生的改变。后者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投入的意义,减少公众的误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科学传播在传播科学声音时会混进很多杂音,削弱科学的声音。

科学传播工作者,应做好现实能做的,需要做的,探讨最有效的方式。至于传播的效果,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人们的心态。

中国的科学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不必急于求成,应避免过于功利。我认为首要的任务还是立足于需求,立足于探索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也充分注意尽量拉近与民生的关系。


目前我们的科学传播还有一点要解决的,就是如果实现传播的准确性有效性?通过新闻媒体的声音比较有效,但太容易产生误差,这其中除与媒体中的科学新闻发布者的素质有关,也许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导致的过于功利,过于追求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不惜冒歪曲科学事实风险有关。科学本身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往往已经变得不那么纯洁。所以,不当的科学传播是有风险的,需要尽力降低这种风险。


瞎扯,说多了,不写了。先睡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47412.html

上一篇:科普着眼于提高公众对“科学传言”的质疑能力也许更重要
下一篇:科普创作队伍该如何培植
收藏 IP: 210.14.118.*| 热度|

5 戴德昌 李健 武夷山 郑小康 赵序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