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为什么秦汉唐敢于把首都建在西安?

已有 5990 次阅读 2013-10-20 10:09 |个人分类:背景和内涵|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style, 西安

为什么秦汉唐敢于把首都建在西安?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到了宋代就不行了,

再往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代不如一代的典型历史表象,

就是把首都往东迁移。

 

现在说(说了好几年)要开发大西北。

与其开发大西北,

不如复兴大西北!

很简单的模式:

把首都迁移至西安(或更西的地方),

为什么不行呢?

在北京拥有很多房子的人肯定会反对的,

拥有北京户口的人肯定也会反对的。

看来,

北京房价太高,

北京户口太贵,

还有不敢把首都往西迁移的保守思想,

是阻碍复兴中国梦的主要障碍!

 

背景阅读:

甘肃永泰古城因生态恶化人口锐减变枯城

2013-10-20 02:30:35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5519人参与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 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古城的人口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大量的人口因此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去另寻环境适宜的陌生地谋生。

每到傍晚,永泰古城外,牧羊的人们都会从祁连山上将羊群赶下山,排队从一个破旧的城楼门子里进城。

这座明代古城,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到2013年9月只剩下100来人。

“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说。今年63岁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学校长,前几年退休后,担当起了文保员和旅游宣传员。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在他小的时候,永泰城内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

在 李崇仁的记忆中,古城变化最大的是气候。“这几年从9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是大风不断,近年来风沙更严重了。”李崇仁小时候永泰城的风沙从没 这么大。“其次是雨水少了,我小时候古城雨水好,村里种的庄稼能长一胳膊长。近年来几乎不见雨,种的庄稼只有一尺高。”

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大约8 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这里的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 到100多人。

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宁夏西海固腹地的海原双河乡八斗上套脑村也是其中之一。

从秦朝时起,政府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往这一带移民,充实人口,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但移民现象如今发生了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是纷纷迁出。

这个几年前还是几十户人家的大庄子,如今只剩6户人家。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生态恶化。

西海固腹地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去年有村干部跟村民说,别再盖新房,政府有可能搞整体移民搬迁。不过整体搬迁到目前还没有音信,贫穷的6户人家只能继续等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734344.html

上一篇:中国大妈用普通话粤语上海话英语四种语言在国际舞台对骂
下一篇:青岛蓝天白云:看看我们的校园
收藏 IP: 119.166.142.*| 热度|

5 吕喆 柳海涛 戴德昌 武夷山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