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h

博文

#不一样的人生#《卖菜叔日记:写给孩子们的奋斗史》

已有 4865 次阅读 2013-4-17 11:32 |个人分类:不一样的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生

编辑推荐
  一部北漂农民工爸爸的日记,一个普通九〇后孩子的真实励志故事,来自最底层的声音,记录苦难与希望并存的现实。
  小学四年级水平,三年手写20万字日记——“卖菜叔”姚启中饱含深情、一笔一画地书写了一家三代人的贫穷史和奋斗史。
  每个人都有梦想和理想,平凡人的生活才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内容简介
  《卖菜叔日记:写给孩子们的奋斗史》根据网络红人“卖菜叔”姚启中的20万字手写日记改编而成,不仅记录了姚启中一家三代的故事,还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录了一个平凡家庭的不平凡。
  在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一幕:在嘈杂的叫卖声中,一个卖生姜、大蒜的中年男子在专注地一笔一画码字。他叫姚启中,今年40岁,1997年从安徽阜阳来北京打工。他靠卖生姜、大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供儿女读书。孩子们的学习都不错,尤其是文武双全的姚五一更是让他自豪,16岁的姚五一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中获奖多次,参演的电影也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殊荣。
  从2009年底开始,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三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了20万字。本书即由卖菜叔日记整理而成,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卖菜叔曾经的苦难、16年的北漂生涯以及他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作者简介
  卖菜叔,原名姚启中,安徽阜阳人,小学四年级文化,他蹬三轮卖过咸菜,现在靠卖生姜、大葱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供养孩子在京上学。他一边买菜一边写作,靠一本字典、一沓纸、一支笔,花了三年时间,写了一部2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一家五口的北漂生活。网友们习惯称呼他“生姜叔”或者“卖菜叔”。卖菜叔一家自强不息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国内众多媒体以及国际媒体都争相报道。
媒体评论
  讲述三代真人真事,三年写了20万字
  ——《人民日报》

  正是这样的一种不加修饰和毫无雕琢的原生态记录,才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也让我们得以通过他的记录了解一个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处在社会底层苦苦打拼的普通家庭的“生存史”。
  ——《新闻晚报》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我的家
日子难过
苦命的一家人
总在最低处
能干的母亲
好死不如赖活着
母亲去世
母亲去世后的辛酸
苦命的父亲
父亲的河工生活
不再迷迷糊糊过日子
第二章
最初的打工生活
萌生外出打工念头
去威海打工
靠吃剩饭省饭票
大难不死
吃饭不论碗,干活不论点
第一次挣钱回家
盖新房子
结婚,摆脱光棍形象
生气不如争气
难得的幸福
父亲离我而去
两次意外
去北京之前
第三章
开始北漂的日子
北京,初来乍到
做生意前的准备
开始做生意
有了稳定的摊位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打野摊的日子
全家人来北京
遇贵人帮忙
状况不断
把困难当成垫脚石
亲戚初来北京
亲情受到考验
第四章
日子难过,更要认真地过
为躲城管损失大
饱受苦楚辛酸委屈
难熬的2003年
昌平收容所
沙河农场干苦力
不顺心的事
渴望得到温暖
把头抬起来
感谢帮助我的人
第五章
为了你们,我再苦也高兴
送二儿子学武
房山尧乐府武馆
身上的廉价衣服
穿小鞋的故事
捡小便宜的故事
食物中毒
刻苦写作
为儿子的将来奋斗
第六章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姚五一的学校生活
拿块奖牌回来
好好培养我的儿子
进武校后频频得奖
去澳门参加比赛
一个拍电影的机会
有幸为奥运做贡献
从孩子身上散发的光芒
第七章
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财富”
第一次接受采访
重归于好
记录成长的脚步
倾听进步的声音
好运连连的一年
为社会尽一份心意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
孩子,我们要更努力
第八章
有泪有汗有爱,才有幸福
成功背后的艰辛
再穷不能穷了教育
世上还是好人多
美联社记者的采访
知识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成功首先要做人
给孩子做榜样
努力成为12%的那部分人
孩子的成长令我很惊喜
附录
采访实录
媒体评论
网友感言
后记
精彩书摘
  我的家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的童年生活,可以称为苦难的童年,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也解决不了。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现在流行的健康绿色菜肴,如玉米糁子,不是昔日的农家菜,而是巧妇也难为的无米之炊,它们既是饭又是菜,省米又省油。
  我叫姚启中,我的家在安徽省阜阳市一个叫大徐营的偏远村庄里。
  我们家太穷了,东边住了几辈人的房子是用泥巴堆砌起来的,又黑又矮,曾给生产队拴过牲口、当过仓库。西边的两间房子是我的母亲用120斤小麦苦苦哀求邻居换来的。我的父亲是一位半智障,他一辈子连个厕所都没堆起来过,我们每次去厕所都是去别人家的。屋子里长年被一层厚厚的灰土覆盖,因为家里连一把扫帚都没有!
  我们家是全村人出来进去的必经之路,更是全村老少的“娱乐”场所,村子里不管是谁都可以随便从我们家门前“路过”。不知多少次,母亲因为坐月子的女人、新媳妇从家门前走来走去而和她们争吵。父亲生性窝囊,撑不起事,除了受尽嘲笑,唯一能让人想起他的就是谁家有了丧事都少不了父亲—留下来给他们看大门。
  我们家周围连棵树都栽不起来,刚栽上,他们就又拴猪又拴牲口,全给糟蹋坏了。别人家的树苗都是花两三块钱买的,因为穷,我父亲买的都是一块钱三棵的树秧子。等我家的小树秧子稳住苗,别人家的树都可以做盖房子用的檩了。
  做饭,是母亲最犯愁的事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要什么没什么。从柴火垛上掐点红薯叶子,再盛一瓢玉米糁子拌咸菜疙瘩,这就是我们的午饭,也是一天的饭—我们家晚上很少吃饭,因为粮食不够。记得1970年的春天,我们家已经没有能吃的粮食了。家里越是没有面做饭,田里的麦子就仿佛成熟得越慢。母亲只好拿着破镰刀到田里割一把麦子,放在簸箕里用手揉搓几下,把麦粒放锅里煮熟,有时放点野油菜叶、放点大盐。这就是全家人的吃食。
  每次磨面粉的时候,那些麦麸子下脚料,有的人家用它们来喂牲畜,有的人家用袋子装了提着去集市上卖,我们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母亲在麦麸子里掺上点水放在锅里蒸熟了吃,那个时候我还小,但也记事了,我端着碗吃不下去,母亲就在蒸熟的麦麸子里浇点开水当香油。母亲哄我说:“乖孩子,吃吧。”话没说完就扭过脸去哭起来了。这不都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吗?看着母亲泪流满面的脸,我也和着泪水大口大口地吞着难以下咽的饭食。有无数个夜晚,母亲坐在我身边,轻轻拍打着被子哄我睡觉,嘴里还不停哼着:“噢噢噢,乖乖你快睡着吧,老虎来了我打着!”每当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东西时,母亲就会用这个法子让我睡觉,在睡梦里忘记饥饿。
  别人家做饭都有灶屋,还有烟囱,烧起锅来屋里没有烟味。可是我们家只有那两间小泥房子,每次做饭,母亲都是往锅底下填一把柴火然后赶紧往外跑,因为整间屋子都会被烟熏得待不住人。每到阴雨连绵天气,柴火一受潮,那烟大得简直能熏死一头牛。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里养一头猪、几只鸡,就足够一家几口人日常的开销了。但我们家偏偏连这个命都没有。我们家几辈人从未养过上百斤的猪。母亲去4里路开外的欧庙集上买小猪仔回来养,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猪仔到了我们家没几天就死掉了。家里也养过几只鸡,盼着它们下蛋换些零钱补贴家用。每天这几只鸡该下蛋的时候,一家子都睁大眼睛看着它们,它们偏不下,等我们去忙活家事的时候,一转眼这几只鸡就把蛋下到别人家里去了!
  和大家说一件我那半智障的老父亲的事。有一年冬天,吃过早饭,父亲牵着我家那头70斤左右的猪出去放。这头猪可能没有吃饱,它使劲扭动着身子挣脱开了父亲手上的猪绳。别人家的猪没拴紧跑了,主人用嘴唤,再加上点手势就能让它老老实实地回来,可是我父亲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头说了我们家是村里人开玩笑的对象,这个时候不知有多少在我们家门口晒太阳的人都在等着看我那智障老父亲的笑话。那头猪刚跑开3米远的时候,他们便你一句我一句地起哄开来:哎嗨哎嗨,姚如道(父亲的名字),你今天有本事把这头猪给撵回来!整整一个上午,父亲都在追赶那头猪。当他终于向人们证明他们是错的,自己有能力追回并把它哄进我家门槛的时候,那头猪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们家曾多年全靠我父亲在村子西南角的砖窑厂做工挣钱过活。砖窑厂一天的工资是一块五毛钱,不管饭。那个年代挣钱全靠拼力气,每天把2500块砖坯子送到6米高的坡上,父亲一个人把砖坯子一块块背上去,下坡时再把烧好的砖一块块运下来,从早到晚不知来回多少次。这些沉重的砖头,压出了父亲连抬头低头都十分费劲的老毛病!后来,这座砖窑厂倒闭了,欠父亲的50块钱却一直都没有还。
  ……
插图


以上内容转自:http://item.jd.com/1118345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797-680991.html

上一篇:#不一样的人生#《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
下一篇:Selected English readings for recitation: Rudyard Kipling
收藏 IP: 131.112.172.*| 热度|

2 赵建民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