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阳老师在《 劝学,在厌学风瘟疫般弥漫的大学校园》一文中,总结了学生厌学的4个原因,即不会学习、不愿意学习、缺乏学习的毅力和静不下心学习。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功利性教育和社会公平秩序失范的情况下,学生厌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另一厌学推手,即教学方式的革新(本文只侧重于授课方式)。众所周知,信息化教育未普及前,授课方式以面授为主,而面授的重要媒介是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在这块黑板上,老师勤耕不辍。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一路走过来的。然而,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渗透进来,先从大学,再到高中,一直到小学。当然,这种教学方式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线路,其中的原由一目了然。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远程教学模式也随之应用而生。
起初,多媒体教学,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方面(如图像、图表、声音),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可能源于学生的好奇。谁都愿意领略一下新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对此的新鲜感不复存在,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很多教学课件。一旦掌握了这些课件,去不去听课,也就无所谓了。坐在宿舍可能比教室更舒服些,于是乎,就逃起了学(李老师所说厌学中的一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僵化的信息传递媒介是罪魁祸首。大家可能会说,PPT不是在投影上很活跃吗?诚然,五颜六色的PPT会给学生带来视角享受,但与黑板传递的综合信息比起来,相距甚远。众所周知,老师用黑板的时候,都比较讲究板书。如果板书得当,内容结构,逻辑层次等便一目了然,不像那页数众多的PPT,看完第三页,早已忘了第一页,很不连贯,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还有,书写板书时,老师的表情也一览无遗。精彩处,重点处,可能会手舞足蹈,书写力度大增;失落处或轻描淡写处,可能会平静如常,粉笔做蜻蜓点水状。另外,别忘了某些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有抑扬顿挫之效果,从而为教学过程锦上添花。高兴时,音量顿提8度,洪亮如雷鸣,很是提神;低沉是,犹如内功深厚的武学高人,声音低沉悠远,余音绕梁,久挥不去。时至今日,一人、一桌、一黑板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有些是因为他的一手好字,有些是因为他的一副嗓音,而有些是因为他的洒脱、清秀。。。总之,不管何种原因,那时总是抵挡不住老师的诱惑,教室的诱惑,还有那黑板的诱惑。记得初中时,有个语文老师,撇开水平不谈,他的一手好字,且成了我从不逃课的陷阱。黑板上他无论写什么,我都会照猫画虎一番。千万别小看,照猫画虎效果奇佳。这不,今天的我还算写得一手过得去的字。
PPT呢?除了呆板机械地从一页到另一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复制,粘贴。有了这一功能,一分钟可以搞定的事,谁愿意花费2个小时去折腾呢?只要有一个人听课,复制、粘贴是不存在信息损失的,所以大家得到的信息都相当。但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呢?身临老师喜怒哀乐现场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绝非是生吞活剥地抄袭他人笔记的学生所能比拟的。
变化是永恒的主体,人就是出于对这种变化的好奇,才有了求知探索的欲望。变化说到底是一种动。如果没有动,死水一滩永远激不起一点涟漪。世界如此,教学亦如此。只有在枯燥的氛围中,加入“动”的元素,学生才能被各种各样动法而折服。不管是身动,还是声动,亦或是心动,都是难以忘怀运动痕迹,深扎于心,情切而留恋。
如此说,我们应该冷落一下至今余热不减的PPT教学方式,重新挂起那久违的黑板。也许,这是扼杀厌学风气的一把利剑。PPT不仅抑制了好奇心,更是扼杀了动手能力,致使很多学生(包括我)离开电脑后,连个常见的汉字都不能完整书写了,更不要说书法了。
李明阳老师的博文,请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14548&do=blog&id=67507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