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1998)

已有 5300 次阅读 2007-8-20 07:40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1998

 

黄安年文 发表:2007820

 

(按:应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和世界史爱好者的要求,现在发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一文,这是笔者1998年春在中央教育电视台讲授《世界现代历史》系列15讲中的第十二讲文字稿,《中学政史地》1998年第11期刊登了文字稿的全文;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6月8发布。)

**********************************************88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世界现代历史》系列讲座第十二讲)

 

主要讲三个问题

. 当代世界的和平潮流

. 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

. 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其范围之广, 影响之深, 发展之快, 竞争之烈, 规模之大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历史时期。当代世界50年的主潮流是和平与发展,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雅尔塔美苏两极体制的解体, 多极化趋势有增无减,国际形式总体上趋于缓和,现代化趋势在全球和地区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和跨世纪的主潮流。

 

 

.  当代世界的和平潮流

   

当代世界的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 和平潮流集中表现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争取或维护独立和平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趋势。

   

首先, 表现为在雅尔塔体制时期, 全球范围内反对美苏争霸或美苏合霸主宰世界的趋势。就整个20世纪的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而言, 世纪初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是推行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国家和与反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国家之间的矛盾, 而不是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则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矛盾。如果我们看不到当代世界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反强权政治这对主要矛盾也就不能准确把握维护当代世界和平潮流的症结所在。

   

在雅尔塔体制下,战后美苏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主线。美苏争夺贯穿在1945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说在这些领域都含有美苏的霸权争夺成份。尽管对苏联来说这种争夺在某种情况下, 是以社会主义阵营或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身分来声讨美国霸权扩张的; 而对美国来说, 在一些情况下则是代表世界一些国家来谴责苏联霸权扩张的。对于美苏反对各自对方的霸权扩张, 在客观上也是符合世界和平潮流的。

 

然而在雅尔塔体制期间只有美苏两家才有力量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因而美苏的霸权扩张无疑对世界和平是莫大的威胁。对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反对美国、苏联各自的霸权扩张或反对美苏合霸全球性反霸浪潮, 则是维护世界和平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特别要提到19722月的中美上海公报、19729月的中日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声明、19788月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及1978年底公布的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公报, 对于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到美、日、欧共体的协同与鼎立的争夺趋势。战后初期到60年代,基本上是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它集中表现在:

1.它独自制订和推行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一战略可以概括为对苏联实行封锁、包围、遏制的冷战政策,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 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 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 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加紧侵略扩张, 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东和非洲事务的积极干预, 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咽喉地区; 对拉丁美洲地区的全面控制, 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大后方。

2.全面控制了战败国日本和联邦德国;

3.在一些地区打进并取代其他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 扮演世界宪兵的角色;

4.利用它所掌握的核优势, 实行核垄断, 推行核讹诈;

5. 操纵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经济机构推行扩张政策;

6. 利用在各项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占有在西方世界的绝对优势, 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扩张。

   

70年代以来, 西方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独霸的变化, 出现了美、欧、日三种力量以美为主、三方协同和鼎立的趋势, 它突出表现在:

1. 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经济和政治霸主地位相对削弱;

2. 日本、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第三强国,美日、美德间的经济战加剧;

3. 美日、美德间的关系由主仆的依附关系演变为相对均等的伙伴关系;

4. 欧洲共同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贸易集团,美欧主仆依附关系演变为伙伴和竞争对

手关系;

570年代以来的历届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协调和争斗充分显示了由美国说了算的世代的结束。

   

第三,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运由苏联为首和以苏划线到各国独立发展并逐步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在当代世界, 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苏联在国际共运中的老子党态度是霸权主义的典型表现。例如根据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规定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划归苏联,1940年6月30,苏联占领了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地区。战后初期的对罗和约和苏罗协定则一再肯定了苏联的占领。1968年苏联侵捷前后发表了一系列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社会扩张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大家庭论, 宣称“社会主义大家庭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允许任何人把任何一环从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夺走”;

2. 际分工论,宣称社会主义国际分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3. 有限主权论,宣称社会主义大家庭是最高主权,一国的主权是有限的,苏联有权保卫社会

主义大家庭的命运;

4. 国际专政论,宣扬要把一国专政变成国际专政;

5. 利益相关论,宣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局势都“触及苏联的利益”,“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与我们利益有关,或者将要与我国利益有关,我们都要去。”

 

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运中反对苏联和苏共霸权扩张和控制的斗争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潮流的组成部分。这表现为

1.南斯拉夫反对苏联和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错误决定的斗争,这是东欧人民公开反对苏联霸权控制的最早较量, 它导致1955年苏南两国政府宣言, 宣布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奉行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1956年苏南两党关系宣言的发表,肯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9564月情报局宣布解散。

21956年波匈事件的影响,导致了匈牙利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推行和195610月苏联政府发表在平等、自主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国家间关系的宣言。

3.阿尔巴尼亚反对苏联高压, 坚持独立自主的斗争。

41956年起中苏分歧和扩大以及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中心实际上处于解体状态。

5. 罗马尼亚推行独立自主外交。

6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和捷克斯洛伐克及世界人民反对苏联入侵事件

7. 波兰人民对苏联控制的强烈抵制。

8. 欧洲共产主义思潮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9. 国际共运中各国独立自主和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第四,表现为旧殖民主义体系的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争取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趋势的加强。

 

如本讲座第八讲已经提到的,1945年以来100个以上发展中的独立国家的诞生、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影响、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成立及其壮大、1964年发展中的77国集团的形成及其发展, 1973年发展中国家开展的中东石油战及其世界性影响、7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领海和渔区主权反霸斗争的扩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性组织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组织起来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反帝, 反殖, 反霸, 反种族主义斗争、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斗争等等, 都是当代世界维护和平, 反对霸权扩张和强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表现为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的强化。

 

雅尔塔体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最终解体, 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根本上说是各种反霸力量合力的结果, 其中也包括两霸相争中的相互削弱,尤其是美国对苏联的削弱。冷战结束后,表面上看局部性的地区动乱比过去增加了,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然而, 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不是增加了,而是相对减少了。

 

冷战结束后,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态势表现为第九讲涉及的:

其一,唯一超级大国, 但经济实力在全球相对衰弱的美国;

其二,已经走向超级经济大国之路并正向军事大国发展的日本;

其三,以德国经济实力为主体的壮大中的欧洲联盟及其东扩态势;

其四,潜在的迅速发展中的中国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而且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其五,失去超级大国实力地位而力图重温旧梦的独联体,漫步上复兴之路上;

其六,松散的然而又是不可忽视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伊斯兰国家。

   

由于多极力量的发展、超级大国力量的削弱、集团力量尚未最终形成、全球化趋势的大发展、经济和科技竞争因素大大强化,所有这些因素在总体上有利于遏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六,表现为核竞争下频繁的常规战争和反战和平运动的交替, 及制约新的世界大战力量增强的趋势。

 

当代世界频繁的局部战争不断,如何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 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当前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不断增强, 它特别表现在:

1.人们越来越牢记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团结一致彻底消灭法西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扩大;

2. 美国超级大国不敢贸然发动大战,前超级大国则失去发动世界大战的取胜把握;

3. 全球规模的反对霸权扩张, 反对核战争和反对世界大战的浪潮;

4. 多极力量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不倾向运用世界大战手段解决争端;

5.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由军事斗争手段为主转向经济和科技手段为主,军事实力对抗为辅;而松散的独联体实力骤然减弱难以发难;

6.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两个国家垄断联合国的局面已经结束。

   

第七,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对、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增高。这种世界和各地区人民群体的团结力量不能不对贸然发动世界大战的力量以强大的压力。

   

未来的世界大战在本世纪打不起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当然我们不能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根本不存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往往一方面和平是扩张主义掩饰备战的烟幕, 扩张主义以和平的外衣来为侵略战争装扮, 另一方面世界人民强大的反战和平运动有助于揭露和防止侵略战争。

 

 

.  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

   

发展是当代世界另一主潮流。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政府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它突出说明在当代世界各国,不分社会制度、不分国家贫富都谋求通过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 科学技术革命, 来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 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

这突出表现在, 西方国家已从单纯应付危机型改革发展到结构性调整型改革。世界上一些国家已从单纯意识形态型发展到超越意识形态型; 各国普遍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模式和政策;从封闭性的经济或两个平行市场经济到对外开放的转型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一大趋势。

   

第二, 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和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注重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协调的作用,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发展中是概莫能外的,而在发达国家配合得尤为突出。

   

第三,由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和政治改革, 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 在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 政局和社会稳定优先原则以及逐步推行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发展与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的机遇相关。

   

第五,在发展和改革中重视协调公正和效率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富裕和贫困伴生现象,是各类国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各种模式的“福利国家”和反贫困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和调整趋势从战后初期至今近半个世纪这一潮流持续不断。第七讲在谈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已经提到在这一浪潮中十分活跃。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有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改革政策。在日本有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和1956-1973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强化政府干预, 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 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的政策。在西欧表现为: 英国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法国的经济计划化、国有化的有限计划协商经济模式。在联邦德国实行自由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大幅度的政策调整和新一轮改革。在美国有尼克松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里根政府的振兴经济政策和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经济改革。在英国出现了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的经济改革。在法国出现了私有化浪潮;在日本政府强化了主导型管理体制的混合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兼顾内需的贸易强国、金融立国、科技兴国政策。在整个西方世界对高福利、高税收。大政府政策进行了调整。

   

第二, 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第六讲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政策调整变化已经作了说明。这里要强调指出在中国吸取了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978年中共第11届三中以来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本路线, 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尤其是1992年中共第14大确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五年来, 国民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 出现了当代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迅速发展势头。19979,中共第15次代表大会,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开始了跨世纪中国的经济新腾飞。   

   

第三,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改革,走上了“脱贫”道路,逐步发展为新兴工业国家的趋势。

 

60--70年代东亚‘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崛起是和它们实行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起飞举措分不开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从西化、苏化型模式到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色型的改革道路,她们既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也不按苏联和中国模式行事。而像伊朗巴列维国王那样不顾本国国情, 全盘西化政策却导致了失败。

   

第四, 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发展趋势。我们在上一讲已经提到,世界性贸易、投资、金融、货币、市场、信息等联系的加深和一体化、区域化趋势是史无前例的。

   

第五, 在全球现代化向纵横两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中,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呈现由集中在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地区扩散的趋势。7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环太平洋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苏联的亚洲部分经济比重的增加,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异常活跃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大西洋的独霸时代已经结束, 太平洋的地位日显重要。

   

第六, 在现代化发展中, 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十讲对于新科技革命的世界性影响已经作了说明。

   

第七,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重视福利保障社会化趋势。当代世界尽管社会制度和问题性质及严重程度不同, 协调公正和效率、富裕和贫困成为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是历史的、社会的、国别的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情况有别。一般说来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

 

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对贫困指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收入状况,即基本生存权和最低限度的营养、休息。温饱和照顾。

 

随收入分配变化而加以调整的相对贫困,则包括纯粹相对贫困标准和和中值收入相对贫困标准。它通常以全社会收入中的50%来计算中间值,如果把全部家庭和人口按100计算,把他们(她们) 以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分成五个20%来统计,就可以算出相对贫困情况。

 

其最低的20%和最高的20%情况分别如下:美国4.7%和41.9(1985), 中国是6.4%和41.8(1990), 巴西是2.1%和67.5(1989), 坦桑尼亚是2.462.7(1991), 日本是8.7%和37.5(1979)

 

为解决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程度不等的福利国家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着手建立、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此同时, 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以改变全球性贫富差距的状况。

   

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更为紧迫。1965年全世界高收入国家占有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70.53%,低收入国家为8.14%;1970年前者占74.99%,后者为8.08%;1992,前者占79.41%,后者下降到4.25%

 

不发达国家贫困化加剧的共同特点是:

其一,人均GNP不足每天一美元;

其二,制造业在GNP中的比重在10%以下;

其三,生产结构单一。

其四,文盲率高达全国人口的80%以上;

其五,贫富悬殊;

其六,债务负担严重。

 

这既涉及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政策,也涉及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对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的责任和改变不利于改善不发达国家贫困状况的政策,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八,随着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的凸现,可持续发展已经称为全球发展的共同课题。

 

 

. 教学的重点、研究建议、思考问题

 

(1) 教学的重点

1. 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一个主题的主要表现

2.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另一个主题的主要表现

 

(2) 研究建议

1. 重视对和平潮流和逆流演变的研究

2. 重视对制约发展潮流因素的研究

3. 重视对和平于发展主题对实现我国四化大业影响的研究

 

(3) 思考问题

1. 制约新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因素

2. 当代世界的发展问题对跨世纪的影响

 

[2002年6月7说明:199610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绪和我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其中前15讲世界近代史部分为刘宗绪教授撰写,后15讲为我所撰写每讲大体7500字左右。

 

199710月,中央教育电视台邀笔者为该台开播的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讲授《世界现代历史》系列15讲,这些内容为“30讲”一书的扩大,大体每讲10000字。讲座的构架和“30讲”相同。即第一讲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第二讲世界现代历史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第三讲1917-1941年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四讲本世纪上半期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第五讲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讲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第七讲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重发展趋势;第八讲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第九讲当代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第十讲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第十一讲当代世界多样化统一的发展特色;第十二讲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第十三讲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世界现代史体系;第十四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第十五讲结束语——走向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1998年春,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了这15讲系列讲座。讲座 内容发表在《中学政史地》199819981月号,19982月号,19983月号,19984月号,19987月号,19988月号,19989月号,199810月号,199811月号,199812月号上。

 

本文发表在《中学政史地》1998年第12期第26-3350页。本文及播讲时还有参考书目,这里从略。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世界现代历史》系列讲座/2002年6月8发布]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9月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15.html

上一篇: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1998)
下一篇:红学界沉痛哀悼马力逝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