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75):求知欲能培养吗? 精选

已有 15397 次阅读 2012-8-27 08:35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培养, 学习, 求知欲

三天前,有一位博友发短消息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求知欲能培养吗?”我做了如下简要回答:

“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细想过,说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                求知欲主要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求知欲就强,而好奇心经常是与生俱来的。

2)                激发求知欲的动力在于这样的认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知识是不可穷尽的,而个人的知识永远只是沧海一粟。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不断追求知识。

3)                求知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主要取决于人生态度,如果想在世上有所作为,比如说,在科学事业上做贡献,就需要对遇到的问题冥思苦想,并立意解决它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欲。

4)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遇事老是问一个‘为什么’,搞清一个问题后,又思考新问题或追求更深层次的答案。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欲了。”

我觉得这位博友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且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里想对上述说法做一些进一步发挥,与博友们讨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家的主要性格特征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两书中分析了科学家的特质,我在博文《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里对此作了一些归纳和发挥(见链接),所列举的六条中,第一条就是:

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急欲揭示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和成因。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强烈愿望,亦即,用全新的理论或方法诠释潜在的事物真谛。

这里可以举出很多范例。爱因斯坦自幼就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面对一只普通的罗盘,他浮想联翩,很想弄清其中的秘密,及长,更是对宇宙运行、运动变化怀揣无限遐想,成为他研究相对论的动力。爱迪生从小就是“闯祸胚”,见到各种好玩的机件重要进行拆装,好奇心是他成为大发明家的主要缘由。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出生于山东荣成的一个偏僻小村,村里连完小也没有。他从小就有无穷的好奇心,上中学开始,一路公费,在大学里,他与三五同学建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微社”,如痴似醉地探求各种知识;获得中英庚款留学机会之后,他先后师从哥廷根学派传人辛吉教授和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对现代航空中的热点问题——突破“声障”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解决这一难题,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钱学森并肩战斗,提出了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贡献。

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奇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遇见的不少孩童,会对所见到的事物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飞机是怎样上天的,等等。有些孩童就不爱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这就是天性的区别。

 

求知欲可以不断激发和培养

 

那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否决定了一切呢?求知欲能否不断激发和培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苏格拉底的名言:“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激发求知欲就应以这样的认识作为出发点。(见链接)

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说:“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要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不断地求知、探索。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就将成为前进的动力。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牢记先哲朱熹先生的理念:读书先立志。他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他还强调:“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也就是说,先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修身养性,然后才是学好知识,投身实践。因此,他力主:“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对于不少新生代学子来说,在立志方面想得不够,学习缺少动力,这是值得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见链接中的文[3]

有了宏大的志向,并时刻记住自己再学问上的不足,就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求知欲。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培养求知欲的途径在于不断思考、学习。

正如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说:“读书不可尽信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对于我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都应该勤问“为什么”,而且孜孜不倦地刨根问底。这方面,周培源先生是我们的楷模。

周培源先生在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湍流研究领域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攻关,他有一条数十年信奉的十六字秘诀那就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他曾说过,他的天分并不高,靠着勤奋,才取得成功。

周培源先生自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的高等科学习期间进行三分角的科学研究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近70年,所研究的科研课题近百个,几乎全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选定的。1927年周培源先生赴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曾有一位英国教授向他建议了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经过仔细考虑后周先生觉得该题目数学性太强,而自己对物理尤其是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极大的兴趣,最后周先生自己选定了一个题目,并围绕这个题目写出了题为《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得到答辩老师很高的评价,加之平时学习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突出,因而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独立思考的良好学术品质使得周培源先生还是一位敢于“超过老师”的“不唯师、不唯书”的人,即使是在爱因斯坦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面前,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问过爱因斯坦:你的理论中所用的坐标,是属于哪一种时空的?爱因斯坦没有回答。虽然周培源对爱因斯坦十分崇敬,但他不赞成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坐标意义的见解,也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部分哲学观点。他认为爱因斯坦对所发现的物理规律表示意见时,经常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周培源先生还经常规劝他的学生要敢于超过他自己,不要被他的思想所禁锢。

 

总而言之,求知欲是可以培养的,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写成于2012827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2] 学习漫谈(4):“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3446.html

[3] 学习漫谈(1):“为学如撑上水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234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06307.html

上一篇:孙杨的启示:正确定位+勤奋刻苦+科学训练=成功
下一篇:最喜欢的教师节礼物
收藏 IP: 122.193.143.*| 热度|

24 董焱章 任胜利 朱新亮 王春艳 周华 刘瑞亭 李大斌 唐小卿 胡方云 韦玉程 毛克彪 吴志民 李心诚 晋华 唐常杰 刘凡丰 杨龙 徐长庆 李本先 李毅伟 clp286 liangfeng fqk6166 JIND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