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听课随想 精选

已有 5797 次阅读 2012-4-26 23:00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记录, 今天

俺今天也创一个博文记录,把陈安老弟打下去,他有过一天发表数篇博文的记录,但若论文字数量,应该没有超过我今天的总量,俺还是在听了一整天课的情况下写就的。

农村子弟上重点大学的问题已经没有什么谈论的价值,因为某些人的目的与国家对落后地区扶持的初衷完全不同,他们是想通过进重点大学达到跳农门的目的从而成为城市一族。按照许小可的观点,城市的优越性是靠剥削农村得来的,不过奇怪的是,正是高呼城市剥削农村的人一心想成为城市一族,这是种什么心态呢?大家去判断吧。国家对农村落后地区采取特殊招生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考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国家的初衷是什么不难理解。不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为止了,有些道理对有些人是说不通的,还是说说教学吧。

今年又参加了学校一年一度的理工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竞赛还没有结束,明天将是最后一天。看得出所有的选手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有些老师的讲课的确很不错,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语言规范、态度和蔼,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无论是时间的把握还是内容的组织都掌握得很好,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错。特别是有几个老师的教学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专家说,应该突破当初设定的分数线。当然,瑕疵也是在所难免的,这里主要是想说说这些问题,不过不针对任何人。

教学其实也要凭感觉,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讲课者,感觉很重要。有些老师往台上一站就有一种无形的“气场”罩着你,好感油然而生。不管你信不信,我觉得这种感觉有某种先天的成分,虽不能说后天一定学不到,但至少需要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培养与锻炼。语言表达则可以比较快地锻炼出来,在教学中切忌口头禅太多,口头禅自己往往很难觉察,就像小时候小朋友间说话动辄“他妈的”,课堂上偶尔露一两句口头语无伤大雅,但多了就会让听者有感觉,有些老师甚至开口必带某种口头禅,一节课下来数十个“那么”之类的习惯用语,他自己浑然不觉。虽然口头禅未见得是原则性的毛病,但终究是个不太好的习惯。遗憾的是,学生通常是不会给老师指出来的,所以初为老师者不妨多听听自己的讲课录音,你会从中发现你讲课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过去我课堂上也有一句口头禅:“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刚开始不觉得,后来有进修的老师指出来了我才留意到,花了很长时间才别过来。在语言表达上,语气的抑扬顿挫很重要,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一个腔调,好比一条直线般平平淡淡,这样的课肯定少了几分吸引力。不同段落间的自然衔接也是比较技巧的一件事,数学课程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因为数学逻辑性很强,前后内容环环相扣,不同段落间的衔接与过渡比较好处理,有些课程就不同了,例如一些技术性的课程就不太好讲。真正高水平的课是让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最烂的课则是把本来有趣的内容讲得了无生趣。

启发式教学是讲了多年的话题,但如何做到恐怕有待进一步探索。人们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也有一种误解,以为老师问了问题,学生回答了问题就是互动了,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解。以数学课程为例,一节课的内容很多,如果每节课都要这样与学生互动,教学任务是肯定完成不了的。对于新的内容你问得太肤浅了没有任何意义,你问得稍微深了,一问三不知。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仅仅表现在你问学生问题学生来回答。数学课程的确应该围绕着问题展开,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由问题驱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的任务则是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你的思路走,这也是互动的一种形式。课堂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有学生回答的问题,也可以有自问自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讲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有时候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老师似乎在为了提问而提问,若不提问表明缺少了师生互动,因而提问显得不是那么自然,而且有些问题似乎并不那么必须。

三尺讲坛,45分钟,天地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64038.html

上一篇:农民的孩子,你何以自处?
下一篇:揭穿许小可高喊重点大学向农村子弟倾斜的本质
收藏 IP: 113.65.220.*| 热度|

17 吕喆 陆俊茜 边媛媛 钟炳 张骥 李学宽 师应龙 陈国文 吴斌 朱永青 徐建良 杨秀海 谷安辉 孟津 zhangcz07 yxh3161 wgq3867

发表评论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