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吕启祥文章:红学的称谓和涵义
黄安年文
(按:吕启祥的这篇文章是她1998年为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开设的“《红楼梦》专题”课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新红学”和“旧红学”的部分内容。中华孔子学院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的《国学通览》收录了吕启祥撰文《红学》条目(第733-748页,33000字,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新红学”和“旧红学”》。
“红学”一词还在100多年前已经出现,作为学术研究从“旧红学”、“新红学”到今天的红学研究也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这是一个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参加这一研究过程的历经了好几代的红楼梦学术研究工作者。
所谓“秦学”创始人的刘心武,最近又妄言红学是“伪学”,对近一个世纪的红学研究扣上了“伪学”的大帽子,而他却没有提出丝毫令人信服的论据,这种对于古典学术文化、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史研究采取非历史和非科学的态度是很不理性的,也是极不严肃的,它无助于我们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也无助于正确看待《红楼梦》和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工作。)********************************************************888
红学的称谓和涵义
《红楼梦》一名《石头记》,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作品以其内涵的丰富和艺术的精湛成为中国小说的颠峰和传统文化的精品,加之作者独特的家世经历和复杂的成书过程,造就了在学术史上以一部小说名“学”以至成为“显学”的盛事。“红学”的名称起于何时?“红学”的内容涵盖哪些?应按历史的发展和研究的现状给以说明。
“红学”这一称谓的出现远迟于《红楼梦》的问世,而“红学”学术地位的确立则要到“新红学”开创之时。当初,“红学”是与“经学”相对举而言;“旧红学”又因与“新红学”相对立而得名。因而,“红学”、“旧红学”、“新红学”的概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应当在红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
《红楼梦》的问世是在清代乾隆年间,而“红学”这一名词则大约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出现。据史料记载,“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见李放《八旗画录》后编卷中引《绘境轩读画记》云:“所著《红楼梦》小说,称古今平话第一”句下之小注。此处引文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红楼梦卷》26页)另一条材料记述,“都人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戊戌报章述之,以为笑噱。”(见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收录之徐兆玮《游戏报馆杂咏》“不谈新学谈红学”句下小注。引自《红楼梦卷》404页)。更有一则解说红学之名的故实谓:“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谭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或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或不解所谓,先生曰:‘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均耀《慈竹居零墨》,载1914年《文艺杂志》第八期,引自《红楼梦卷》415页)“经”的繁体字“經”少却一横三曲,正是“红”字。可见,当时人们所说的“红学”带有戏谑性,是与经邦济世的政事相对立的、与严肃正统的经学相对举的一种称呼,常常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趣话。
“红学”真正成为一种学术研究,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新红学”创建之时,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新红学”自然是指崛起的考证派,而“旧红学”则主要是指被考证派批驳的索隐派。今天的人们包括许多红学史家往往将自《红楼梦》问世至新红学产生其间的一切都归之为“旧红学”,把与小说同时产生的题咏和评点都看作最早的“红学”,这样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并不很科学。但这种宽泛的理解自有其叙述上的方便,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红楼梦》被接受的历程。如果我们已经历史地明瞭了“红学”称谓的来由,也便不妨将其作宽泛的理解,下面第四节将依此对红学史上诸流派进行介绍。
至于说到“红学”的范畴应如何界定、“红学”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也颇有歧见。有的造诣精深的学者十分强调红学的特殊性,认为不可以把它和一般的小说学混同起来,只有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背景、研究《石头记》版本、研究八十回以后佚失的情节、研究脂砚斋,这四方面才够得上真正的红学,才能揭示出曹雪芹原著的真实面貌。更多的《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固然看重这种特殊性,但认为《红楼梦》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小说,因而《红楼梦》小说本身是红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由于《红楼梦》著者曹雪芹的独特经历及其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因有专门研究作者家世的“曹学”;又由于小说版本的复杂情况
,因有“版本学”;还由于小说传抄初期附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因有“脂学”;再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未曾最后完成的作品,又有“探佚学”,等等。所有这些专学,都与小说本身密切相关,甚至互为表里,促进和深化了《红楼梦》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包容在“红学”的范围之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