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科研生活点滴
-美国篇之二
关于香港篇对自己找工作,自私,不守约,不诚信的回忆,其实一直很纠结。这段经历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直到现在。写出来的原因主要对自己是一种释放,也希望对更年轻的后来者有所警醒。其实何止是找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诚信,大至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生活中的细微琐事。而且,我相信这个世界的因果得失都是平衡的。当时我体会不到英国教授对我毁约的失望,愤怒的心情。后来等我在澳洲招第二个学生时,是真正体会到了。因为那个学生就是第二个“我”的翻版,剧情惊人的相似。我相信这是“报应”,是惩罚。我的心很坦然,谁都年轻过。。。。。。但年轻不是理由!
刚到美国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老板开车带我去办SSN (Social Security Number)。 SSN 在美国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不良记录都会记录在上面。如果你的信用记录不好,不仅连最简单的信用卡申请不到,就连租房都要看这个,可以这么说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在美国几乎寸步难行。以前看电影,电视总觉得美国人很“傻”,不懂得变通,到美国后才慢慢懂得,不 傻 也行,但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在这个国家无法生存。而且美国人的诚实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已经成了习惯。而想想我们国家的小孩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懂得只要家长给阿姨买点东西,请吃顿饭,阿姨就会对你笑,就会夸奖你,反之就是被冷落。当小孩张大点,我们的园丁就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灌输做人要诚实,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课下就忙着办各种辅导班讲课堂上本应该讲的东西。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现象,但就是个例对一群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将会有多大的影响!身教胜过言传!在这里插一句话,我非常讨厌我们国家通过树一个个典型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美其名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人性是很复杂的,好人可以干坏事,坏人也可以干好事。哪有这样一个完美的人让你天天去学习,去膜拜?我没发现美国有那么多王二小,雨来,雷锋,赖宁,张海迪,徐良。。。。。。
说起美国的大牛教授,最大特点仍然是诚实,认真。有时我的论文写完后,自我感觉已经很好了,可以投了,他还要很认真的修改,直到论文面目全非。其实,有时面对这个60多岁的老头,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国内一位刚刚去世的老教授(王泳嘉老师)。王老师是岩石力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是离散单元法数值计算的国内开拓者和传播者,他的专著“离散单元法及其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指导和影响了几代人,为我国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跟王老师接触,我当时在读研究生,他已经退休,但作为知名老教授返聘回大学,继续发挥余热。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他找我说要跟我学习Visual C++, 因为他要把他的程序/软件变得更加完美,Visual C++ 无疑是当时最理想的工具。面对这个快70岁的老人,那种认真,那种投入,当时给我的教育何止是一种感动,委实是一种鞭策。另外我非常喜欢读他们那个年代的学者写的论文,很复杂的问题讲得很清楚,数据,结论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有着那个时代学者的烙印。反观现在,同样的期刊,但里面的论文却经常看不懂。有时我都怀疑我的国语还没有退步到连自己母语论文都看不懂的地步吧。其实很多新时期学者/学生的论文太过浮躁,而且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话,以为谁都看不懂就是水平高。岂不知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让别人看懂,否则还有什么意义?昨天看施一公先生的博文,谈到现在的年轻人的创新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549383),感触颇深,其实这种状态我们曾经有过,就发生在王老师他们那个年代。
美国大牛教授, 除了诚实,认真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科研的热忱。面对这样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大教授,他的那种工作热忱往往让我这种出生牛犊所汗颜。他的工作强度绝对不会比他的博士生小。我当时就想是什么让他这样拼命? 后来我明白,除了对科研的执著,兴趣外,美国的那种科研制度决定了每个教授,不管你是成名的大教授,还是刚入道的助理教授,都有一种压迫感,不进则退,稍一松懈,你的地位就不保。 简单地说,美国不养懒人。更重要的是美国这种体制相对公平。举个例子说,如果是这位大牛教授跟一个普通的助理教授一起竞争国家基金,评审委员会不会因为你有名就给你特别加分,主要看你写的东西的水平。大教授输给助理教授在美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体制,几乎把人的才能都发挥到了极限,想不强大都难。金融风暴后很多国人雀跃:这下美国完了,该论到中国当老大了。很多媒体也跟风宣传,以为美国马上就不行了。其实这种结论下的太早了,而且很危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