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经典传译的艰辛

已有 3537 次阅读 2012-3-2 08:33 |个人分类:翻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office, class, face

 

 

王国维批评辜鸿铭译《中庸》,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当然大家都多少有些感觉——

 

    夫古人之说,固未必悉有条理也。往往一篇之中,时而说天道,时而说人事;岂独一篇中而已,一章之中,亦复如是。幸而其所用之语,意义甚为广莫,无论说天说人时,皆可用此语,故不觉其不贯串耳。

 

也许古人在写的时候,是有一个确定意思的,但因为汉字多义的特点,后人有了不同的解说,然后越来越偏离了原来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没有“原来的意思”。

 

类似的语言现象,在今天的很多文章里也能看到,例如某些“重要讲话”,本来是一堆模糊的废话,“幸而其所用之语,意义甚为广莫”,所以总有理论家出来解读出一个纲领,一个体系。遗憾的是,有些同学看报看电视多了,也学会了这些“意义甚为广莫”的语言技巧,在论文里发扬光大。

 

王先生的意思是,中文字义多,意思广,而外文单字意思明确或自有其特定意思,用一个特定含义的词来翻译一个模糊的词,那么原来看似“贯串”的东西,肯定就不会贯串了。中国古典翻译的难处,就在这里了。

 

辜先生为了保持原文的贯串统一,只好用更广义的词来翻译,如将“中”译为our true self,“和”译为moral order,“道”为moral law,“仁”为moral sense……于是“古人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

 

体察《中庸》本意的,大概很少有超过辜先生的;而辜先生的英文,连英国人都害怕,但他的翻译尚且如此,可见经典传译之难。那么,西方哲学译成中文,大概也有同样的困难。更遗憾的是,很多新出的译本,连中文都没写通,读者还有兴趣去分析它的“成功与失败”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543120.html

上一篇:基金申请的两点感想
下一篇:问题和实验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11 李学宽 吉宗祥 钟炳 武夷山 柏舟 陈湘明 庄世宇 张玉秀 余昕 董全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