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关和国有单位里办文靠“批示”,外企维持运转靠电子邮件,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有意思。前几天新加坡的电脑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我们整个亚太地区一天时间没办法收发电子邮件,工作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批示的传统由来已久。过去大臣上奏折,皇帝用朱笔在上面批示,叫“朱批”。皇帝也不是万能的。明清两代,一般由大学士或军机处的高人们先提个方案,给皇帝打个草稿,叫“票拟”。皇帝同意了,再找人用朱笔抄上。这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机关或国有单位里最常见的,是请某某同志阅示(向上级报的,叫请阅示;要求下级处理的,一般写请阅处;同级的可以叫阅批,或客气一点也称阅示。)所有重要的批示,都要保留存档,以备将来查阅。
外企就不一样了,有电子邮件就算落实到“纸面”上了,就说话算数而且自动存档了。比如公司同事们订机票,一般发一个电子邮件,不管我在国内国外,随时可以用Blackberry回复批准,不会耽误事。如果要等纸上的批示,那什么事也办不成。电子邮件方便,不过也有被滥用的趋势,很多人背靠背坐在一起,有事也要相互发邮件。我特别鼓励同事们有事当面谈,与国外同事打电话,实在不行(或为存档考虑)才用电子邮件。
前几天在杭州出差,浙江大学出版社傅社长请我吃饭。席间谈到利用我们新研制的工具SCOPUS给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产出和影响力评估,他建议我们给校长们订制一个月报,而且要打印出来的,好让领导在上边批示啊。一席谈话让我颇受启发:才离开机关几年,怎么把机关里的传统忘了呢?没有一个纸本的东西,领导没法让某某某阅处,这事就办不下去。这与外企不一样,还没有领导用电子邮件批示呢。
这件事提醒我,与机关或国有单位的领导联系或办事时,能用信件的用信件,能用传真的用传真,尽量不用电子邮件,以给领导们留有批示的载体。
批示与电子邮件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就看你怎么扬长避短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