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两种表达与不一样的人生

已有 5364 次阅读 2011-5-8 11: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 style

两种表达与不一样的人生

昨天上了一天的课,感觉有些疲惫,夜里喝了一杯酒,然后看了几页闲书,竟然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干脆把一切放下。遵从自己的意志是否就是一种自由呢?也许至少算一种消极的自由吧。夜深人静之时吸着香烟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倒也省心,其实没有人知道,无聊是一种无法绕开的生活状态,既然绕不过,面对它就好了。

转换频道的间歇里,突然看到一档节目:鲁豫有约,今天的嘉宾是歌手姜育恒,那个曾经唱过《再回首》的老男人。突然有了一些想说点什么的愿望,据说《鲁豫有约》是一档名牌栏目,其实我看过的并不过,约莫有三、四回的样子。坦率地说,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至少记得了鲁豫名片式的微笑,以及那个不变发型下的大脑袋。由此想到了在中国媒体视野里的两个活跃的女人:鲁豫和柴静。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比较还是有些趣味的。

按照我的标准来看,能够上鲁豫节目的大多是那些事业上功成名就的人士,因此,有机会到《鲁豫有约》节目做客,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一种来自半官方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豫的客人都是名流。对于靠个人努力取得成功非常艰难的国度,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也是非常急迫的,因此,这档栏目也就预示着有众多渴望成功或者想知道名人成长经历的人的追捧。老唐同志的成功复制学之所以畅销,其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可以说老唐很聪明地意识到了人们内心对于成功的饥渴心情。不过对于我来说,我是从来不相信成功复制学的,由此也对那些名人的人生经历不感兴趣。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也许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很多失败却是可以避免的。由于这种认知:我对于鲁豫的节目不是很感兴趣。

柴静的节目看过几期,文字也看过几篇。总体感觉,柴静的视角是向下的,她的节目与文字,更多地关注一些当下的问题或者与个体的真实生活状态有关,对于一个总是强调集体而忽略个体,甚至不惜牺牲个体的存在的文化来说,目的的伟大常常成为掩盖手段的残酷的策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下的人关注当下的事有时是很危险的,甚至是违法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努力就显得弥足珍贵。个人觉得柴静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女记者,如果她再有一些思想上的提升,她应该是世界级的著名女记者。

鲁豫的表达是华丽的,那些中性或者没有内容的微笑与问题都是一种装饰,是时代脸上的脂粉,也是无法充饥的漂着蛋花的心灵鸡汤,看起来很美。其实这是无聊的高级形式,有趣的是,当一种无聊持续很久以后就会生发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意义来,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当事者也认为这就是意义,慢慢地意义真的就没有了意义。

柴静的文字是朴素的、安静的、甚至是冰冷的。在粗糙、冰冷的地表下你能感受到一种温暖,问题是这种温暖经常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渐渐地消散于无形。由希望到绝望的缓慢退却,没人可以忍受地平线的隐退,你越是努力,地平线就越远,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绝望。渐渐地,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就演变为一种慢性的心灵自杀,最后变成彻底的无意义,这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努力指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曾短暂地相信过反抗绝望的努力,后来发觉,反抗总是消解反抗的力量,无法挣脱。后来我们曾设想跳出一种目标,然后再来设定那个在场的目标,这是很诡异的事情,以隐而不显的方式彰显在场的努力。也许,生活在别处总是一个体面的借口,可谁又能真的做到呢?如今人到中年,我也在缓慢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消费时间的当口,生命划过刀锋,冰冷而无血。

201-5-8中午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41833.html

上一篇:中国影视剧的集体自宫
下一篇:课堂笔记之四:布尔迪厄与科学活动的内在机制
收藏 IP: 58.38.54.*| 热度|

22 左正伟 武夷山 张天翼 黄锦芳 刘庆丰 王修慧 逄焕东 丛远新 张玉秀 徐索文 王芳 刘艳红 鲍海飞 梁进 吕乃基 齐霁 武京治 刘颖彪 何士刚 姜洪洲 xiaobaobao888 goudan1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