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盲人画家的启示

已有 5681 次阅读 2011-4-7 08:31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office, style, 故事

 

 

偶然看到盲人画家沈冰山的故事,得到一点儿启发。虽然他25岁以后才失明,但学画也是在失明以后,这就很有意思了。他看不见,怎么学画呢?也写生,不过是用手代替了眼睛。例如画虾,他就去摸虾段、虾头、虾脚、虾须,然后凭以前记忆的形态画出来。他“临摹”古人的画则是靠听,听人讲解图形的经营布置。他的感觉也是“明眼人”所不能体会的——他说:吴昌硕画的枇杷很硬,硬得碰手。

 

于是想起东坡的小文章《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扪烛揣龠,正是盲人画家的写生法; “生而眇者”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从没见过太阳。哪怕只看过一眼,情形就不同了。盲人画家留下了失明前的图形记忆,所以他能摸出整体的形象来。

 

东坡的感想是,“道”如同两个太阳的比喻一样,被传道者和求道者歪曲了。这一点颇像今天的科普,很多比喻的图景被听众误会、歪曲然后谬种流传。

 

我感觉的是,扪烛揣月也是求道的正路,是科学探索的途径。谁都没见过“圆满的”自然律,它是一点点烛光和龠音融合而成的——可惜,多数时候,我们扪烛揣月的结果只是说说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还是画不出太阳来,或者没想到有太阳。

 

更遗憾的是另一方面,我们本来已经有了“道”,但遇到具体的问题时,还是只会点蜡烛吹笛子——没想到它应该是普遍的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应该具有那法则要求的简单和美丽。如果一个结果只能从特殊的事件导出,而导出的结果只能适用于那个事件,对发现自然律来说,那多半儿是——更坚决说,绝对是——毫无意义的,比把太阳画成竹竿儿还要荒唐

 

 

 

沈冰山的绘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430383.html

上一篇:“同一个梦”
下一篇:读书的判断力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17 徐迎晓 吉宗祥 曾庆平 赵宇 苏金燕 李学宽 武夷山 黄晓磊 杨月琴 侯成亚 陈湘明 罗帆 陈绥阳 梁进 鲍海飞 xqhuang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