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小波多尺度分析的发明:跨学科创新的典范 精选

已有 20033 次阅读 2011-3-25 10:58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数学, 工程, 跨学科, 小波

-----------------------
名词解释:

小波(Wavelet)这一术语,顾名思义,“小波”就是小的波形。所谓“小”是指它具有衰减性;而称之为“波”则是指它的波动性,其振幅正负相间的震荡形式。与Fourier变换相比,小波变换是时间(空间)频率的局部化分析,它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低频处频率细分,能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细节,解决了Fourier变换的困难问题,成为继Fourier变换以来在科学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有人把小波变换称为“数学显微镜”。多尺度分析是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发明人为S. Mallat和Y. Meyer。文章发表于87-89年之间。

---------------------------------------------------------------------------------------

最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小波课,这门课讲了十年了,每次讲到小波分析的核心架构:小波多尺度分析的时候,都要回顾一下当年的历史,我试图给学生们展示当时的历史环境,试图分析出作为主要创造人的法国年轻数学家S. Mallat 在博士阶段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这个美妙的理论框架。虽然几经分析,也没有特别好的结论。06年,Mallat博士来我这里访问,我请他在我的课堂上做了一个报告,原希望请他讲讲他当时是如何思考并提出多尺度分析的,他摇了摇头,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不好讲,最后还是讲了他的最新成果。到今天,我似乎只能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跨学科创新的美妙的例子,只有Mallat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提出类似的理论。
 
首先,Mallat学习工科出身,做的数学理论研究。Mallat先学了一个通信专业的专科和本科,然后就去读数学专业的博士。这个专业优势使得他能够同时理解工程论文和数学论文。看Mallat的第一篇论文的文献就可以看出,他看了IEEE上的关于图像紧致编码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金字塔结构,也看了他的老师Y. Meyer的数学论文:小波与算子和Morlet(需要一提的是,这位是做地震信号处理的,也经常在数学杂志上发文章,他的小波文章就在SIAM上)的小波文章,前者是在信号和图像处理中的论文,没什么复杂的定理和公式,有的只是计算方法和图片,后者是纯粹的数学理论。两者之间的跨度是很大的。记得我读小波分析的时候,还没有几个数学界同行能够读IEEE上的论文,尤其是读懂没有公式的论文。Mallat正是将两者的优势集中在了一起,才有了多尺度分析(MRA, Mult-resolution Analysis),他的博士论文发表了三篇文章,两篇在IEEE上,一篇在美国数学会会刊上,其实是一个思想的两种表现。如果换了一个纯粹数学的,就不会去看IEEE的论文,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深入的理解。
 
其次,Mallat是初生牛犊。一个准备到美国旅游的同志顺便读了个博士,从来没想到什么重大的创新。他的老师是纯数学的,他肯定不大喜欢,都是经典的调和分析,比较难啃。他自己的出身是工程的,因此,就两者相结合,还真的就搞出了名堂。他的老师非常肯定他的工作,他是3年拿的博士学位,这在美国是很难的。
 
复次,Mallat有个好老师。Mallat博士期间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做学问的,可以从他的博士论文发表的情况可以看出。他的论文都是一个作者,他自己。别人都没有署名。也就是承认了他的创造的独立性,并不是他老师给的想法,他做的习题。这个和很多其他的牛人的学生是很不一样的。能够放弃大牛老师的题目自己找问题,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老师能够放弃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上的署名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Mallat的数学基础非常好。尽管他是学工科出身的,但是其数学基础比得上国内任何大学数学专业出身的。这可以从他的论文的论证精确性能够得到结论。结合国内工科的教学,我们在这方面是很不够的。工科的数学和数学专业相差万里。学了工科学数再到数学系,需要从头念(这是一些大学从工科转学到数学系的规定,二年级工科到数学系后,从一年级开始上)。从Mallat身上我们应该明确的提出,工科的数学教育需要大大的提高。
 
小波分析的其他的专家,如,I. Daubechies,也是工程、物理和数学兼通的学者。Daubchies本来是学物理的,比利时的女土博士。后来做理论物理研究,转向了调和分析,做小波,然后还做了不少信号方面的工作。这同样说明,跨学科带来的好处。但是,只要去跨学科,那就要在相关学科中有深入的功底。我们很多学者太把自己的学科专业看重,把自己贴上了学科的标签。对其他地学科抱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这些对真正的创新并不有利。分成各个专业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但是作为创新的过程中来说,更需要学科的融合。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矛盾。
 
总之,从小波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我们能够看到跨学科的优势,尤其是工程和理论的完美结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工科的加强数学基础的学习,学习数学的,多学习物理和工程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能走出创新无门的尴尬境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26140.html

上一篇:科研:学会勇敢地合作
下一篇:为什么数学难学?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3 刘晓松 张伟 吴吉良 鲍海飞 黄富强 罗汉江 谢鑫 王海辉 武夷山 赵凤光 田灿荣 杨正瓴 唐常杰 张亮生 许峰 徐磊 宋铁成 林涛 杨华磊 曹松 张芳 侯成亚 张毅 徐明昆 ahsys vigorous 宋敦江 adinaliu huwater zzjtcm nebuladeep suoweiyiren question

发表评论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