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科研人员也不例外。 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好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被每个人欣赏。一般情况下,这是并无大碍。但这在发文章的时候却有可能事关重大,甚至关系到成败。这是因为文章的评审一般由少数(2-3名)同行完成的。编辑参考评审意见做最后的决定。 如果有一个评审人对你的工作没兴趣,或有不利的偏见, 会对总体的评审有较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评审人, 当然会尽量做到公正合理。 毕竟自己在编辑哪儿的名声会因低质量的评审受损。 观点可以与作者不一致,但对文章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 如此以来, 一个评审人的偏见也许会增加些无谓的麻烦, 但不一定是致命。 若两个评审人都有偏见,麻烦就大了。 更重要的是编辑这一关。 特别是较好的杂志, 编辑初审的这一关是不能忽视的。 和编辑沟通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研究的重点在coverletter有条理地总结,并清楚地列举其对本领域的贡献。这一点其实应该是常识, 但并非每个作者都完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我本人也是在最近经历大意失荆州磨难后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的。
近几个月我和组员加油赶了十几篇文章出来。 定稿后,思想稍微松懈了。 就在写coverletter上少花了心思 (我的错)。 只是客套几句例行公事。 一篇文章被我们领域的旗舰杂志拒掉。因为其中一个审稿人完全没有认真读我们的文章。 说没新意,和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没甚麽不同 (其实是完全两码事)。 不幸的是,另一个评审人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但 都可以解答的问题。 编辑就基于两个评审意见把它拒掉, 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当时给编辑的coverletter上有明明白白地解释清楚此项工作的新意和对本领域的影响时, 编辑应该会对第一个评审意见有个很明确的判断。 我们很可能有机会回答第二个评审中的问题。 结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一篇文章也是递交了本领域的一个顶尖杂志(未能免俗,当时是冲着它最高的影响因子而去的)。 结果由于负责的编辑不是我们研究方向的专家。 并且没有对我们的工作没有马上产生兴趣, 连送审都没有。 这些不愉快的结果本来都可以是通过一个高质量的coverletter避免的。编辑都很忙,不太可能每一篇都认真读过。 他们有不可能是所有研究方向的专家。 一个好的coverletter会使编辑的工作容易了很多。 而且一旦把编辑说服,一篇文章的命运也许会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些经历中,我对coverletter的重要性认识清楚了。 以后会有认真对待。 希望此类的失败不会在我以后的经历中重现。 也希望读者可以从我的经历中学到功课,而不会阴沟里翻船。 把每项工作应有的影响通过最合适的杂志发挥到极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