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食祷爱》:心灵疗伤的良方

已有 4203 次阅读 2011-2-22 10:10 |个人分类:书山有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读后感, 食祷爱, 心灵疗伤


《食祷爱》(Eat, Pray, Love)是美国作家Elizabeth Gilbert 2006年写的畅销书。它最近被改编成电影,也颇受影迷们的追捧。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可说是汗牛充栋了。然而一本好书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读好书就如同与知心老友相逢,其中的感受自然与各人的人生经验息息相关。而《食祷爱》正是这样一本好书,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它带来的那些令人惊喜或似曾相识的不同侧面。《食祷爱》被普遍认为是一本女性读物,那么我这个男人的读后感,也许更有其独特的视角吧。

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清新流畅极富生命力的文字。作者的文笔集口语化,诙谐和诗意为一体,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欲罢不能。特别是作者对于自己心理描写的坦诚,读起来仿佛不是一部专业作家的作品,倒更像是一位朋友在娓娓而谈她的心路历程。正因如此,即使书中有些情节离奇而难以置信(如料事如神的巴厘医生们),也不会引起读者的排斥和反感,因为我们在意的是她的心情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故事。全书分为109个较短的章节,这也恰好适宜忙碌的人们抽空阅读。

读完《食祷爱》,掩卷静思,我感到整部作品的主线恰似作者寻求心灵疗伤的旅行记。她(指作者)原本是住在纽约的作家,有着貌似完美的事业和家庭,属于上层中产阶级。但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的离婚,又与男友戴维度过了悲喜交加的“爱情”纠葛之后,心力交瘁的她终于决定,接收书商的资助去游历世界。于是便开始了她的独一无二的探索之旅。

她的第一站是意大利,在那里她尽情地享受了优美的语言,浪漫的居民和美味的食物。这些“世俗”的快乐的确给她带来了感官的满足,也使她意识到听从自己的直觉是件多么令人快意的事情。这种观念上的觉悟帮助她摆脱了个人的痛苦彷徨,战胜了如影随形的忧郁症,并且终于给与戴维的“苦恋”画上了句号。然后她到了印度,在一个修行院住了很久。在学习冥思和唱诵的过程中,她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找到了与“灵”相通的纽带。直到这时,她才真正彻底摆脱了过去,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由的人。她的最后一站是印尼的巴厘。在那里,她与一位饱经世事的土医共度时光,继续学习追求幸福的真谛。同时,她也遇到了一位巴西男子并接受了他的爱情。由此,她完成了这个心灵疗伤再获新生的全部过程。

这是个很特别的故事。它不仅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而且也远非普通人所能复制。姑且不说人们对与“灵”和“神”的看法千差万别,单是完全脱离一般人的正常生活,花掉将近两年的时光去“追求幸福”,就远非平常人所愿为和能为的了。但是我觉得,她的经历又是特别中反映和代表了普遍的一个过程。

“食”(意大利)的四个月,是一个解脱的过程。为了摆脱对过去的沉湎,一个人需要有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替代物。而对作者来说,充满浪漫和异国风情的罗马就是这个最诱人的替代物。在那里,她一方面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和社交环境,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她受到了当地居民注重当下注重感官享受的价值观的感染,这使她懂得了人不需要活在过去或将来。追求眼前的快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可以说,她到罗马之前是在水里挣扎,而罗马就好象是一艘小船。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却可以把她载向彼岸,让她继续她的旅程¬——“祷”。

在印度,这个“疗伤”更深入了一步。通过冥思过程中的内心交战与挣扎,她终于得到了心灵的平安。她不再依赖别人的评价或是外来的情感来获得幸福,因为她确信了“上帝”的爱【注一】,,而这是她余生幸福的依靠。可以说,在那里她找到了一条通往终极幸福的道路,而完全甩掉了过去的精神包袱,这便是信仰。信仰是一种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时时存在于你心间的东西。至此,她的心理疗伤过程应该算基本完成。

在追寻快乐与信仰之后,在丢掉内心的自我谴责,看到并感受到自我存在之后,她来到了印尼的巴厘岛。在那里她结识了几个各有独特经历,知识和个性的朋友。而那里正是她敞开心灵,接受人间之“爱”,开启新的人生的起点。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富于逻辑的过程。虽然表面上看作者的痛苦是由人际关系而产生(离婚和苦恋),又以人际关系而结束(找到新爱)。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是其自然的结果。在作者心灵疗伤的每个阶段,她都能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并帮助她继续前行的朋友。特别是最后的爱人菲利佩,被描写为一个心肠好,EQ高而又富有情趣的“梦中情人”。可是就作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来说,这段爱情与其说是一个幸运的结点,还不如说是她个人情感成长过程的水到渠成。正如商界的那句名言:做出好产品,自然有顾客(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食祷爱》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也是一样。有了强健充实的心灵,自然会吸引良师益友。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然而,心理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旅程。事实上,“爱”是作者心灵疗伤中的一味主药。作者心灵创伤的恢复从“自爱”开始,即尊重和欣赏自己的感官和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生活在自责和自弃之中。而下一个突破就是打开自我心灵,这是由上帝的大爱促成的。因为上帝“我永远爱你,永远不会抛弃你”的应允,她终于得到了冥思的成功。接下去就是爱的付出。第一个付出是爱一个小孩子(作者的侄子)。这种爱是简单的,因为它不会被拒绝,也没有回报的困扰。因为这个爱,使她终于克服了对于唱诵的抵触,在灵的建构中又进了一步。到了巴厘岛后,作者与一个单亲母亲成了好朋友,并以自己生日的名义向所有朋友募捐来帮助她买地建房,结束了这位单亲母亲与她的孩子们漂泊不定的生活,这是更进一步的爱心举动。而达到这个层次之后,爱的最高形式¬——男女情爱,才成了顺理成章的结果。所以,《食祷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心灵成长的经历,也向我们诠释了心灵成熟与爱的能力是如此地相依相伴,不可分割。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启迪是,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与之呼应的观念,一切都会随着时光而改变。在书中跨越的两年多时间里,作者的心境和处境经历了几个相当不同的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她所处的环境,活动和朋友都起了帮助她成长的作用。当她告别了这一段旅程,而走向下一个生命驿站时,由于面临着新的不同的需求,她的人际圈子也随之而改变。她与前男友戴维之间的彻底解脱,就是因为一位朋友的忠告:“戴维在你离婚痛苦的时候拯救了你,并引领你认识了现在的精神导师。他在你的生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你该继续往前走了。”同样,她用一个自创的仪式,把婚姻中的自己和前夫留在了过去,而放下了那个压在她心头的情感包袱。

当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也许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我们也同样会经历一些“蜕变”的过程。在这种时候,我们会对失去的旧东西恋恋不舍甚至沉湎其中,不是因为那些东西本身对我们还有什么重要的价值,而只是因为它们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能带给我们些许安全感。而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际遇,则需要我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去克服未知的恐惧。然而生活总是向前的,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处而永久定格。“蜕变”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能决定的只是如何去面对。所以,我想用与《食祷爱》同一句话来作这篇文章的结尾:attraversiamo,“Let’s cross over”, “让我们跨出这一步”!


【注】书中虽然常常出现“上帝”这个词,但这绝不是指基督教中的那个上帝,甚至不是任何具体宗教中的上帝。对作者来说,上帝只是一个一般的概念,是一个至高无上却又与人们有着个体接触的东西。

昭君: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从Eat, Pray, Love 谈起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_list.php?act=class&cid=10150
天婴:何为女人?http://blog.creaders.net/jesus4you/user_blog_diary.php?did=6747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415346.html

上一篇:美国理科教育(5)教育改革话题
下一篇:怀念敬爱的黄老师
收藏 IP: 71.179.6.*| 热度|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