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研究生日常交流中,许多研究生暴露出不太会读文献的毛病。阅读文献,可以说是研究生学习搞科研需要逾越的第一关!如果这一关没有练出手,未掌握其要旨,那么在以后的科研中定会存在很大的缺陷。那么读文献,到底应该读什么、怎样读呢?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科技论文一般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实验结果与讨论(Experiment Result and Discussion)、以及结论或结束语(Conclusion / Summary)。
先说摘要——摘要实际上是许多人查文献最重要的依据,但是许多人查完文献之后,基本上就对其不理了。这是不合适的。其实高水平的摘要告诉读者非常重要的信息: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重要思想以及重要结论。相当于中学语文课上,老师领学生们总结的“中心思想”,也是该文献最应该记住的东西。如果通读整篇文献后,再反复仔细琢磨摘要,是很有感悟与收获的。虽然没有必要每篇文献都“背诵”其摘要,但如果特别关注、认真揣摩的话,对自己发表论文写“摘要”却是有很大的帮助。一段好的摘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摘要范文”;另外其中的某些句子完全可以写在笔记本上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再说引言——现在许多学生的做法是:从引言中“找”几句自己能够使用的现成句子,或者利用人家的引言“找”几篇文献为自己所用,然后弃之一边、不再理会。其实,引言绝对不是“干这个的”。其重要作用是论述或证明该项研究或论文的重要意义,是关于某些研究“热点”的概括与总结,它是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热点问题最直接、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资料。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这一部分也是最难写的,也是最见科学研究功底的。一段精炼的引言(introduction)同样可以作为一篇“范文”来研读的,其中的句型当然也是可以仿写的。
还有实验结果与讨论——这部分最典型的错误就是“模仿”与“验证”。学术论文重要的在于“创新”,“模仿”与“验证”只能用于“学习”而不能用于发表“成果”。有一年指导过一个本科生,我把一篇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献给她翻译(我们的本科毕业论文期间要求学生翻译一篇外文文献),结果这名学生竟然查到一篇发表在国内某著名期刊上的“中文翻译”——甚至连图都是原文里的。对于文献的这部分内容,我们重点应该注意学习作者的思想、设计实验以及考虑问题的思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至于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方法创造新材料;二是旧方法创造新材料;三是新方法创造旧材料。
关于结论或结束语——这是文献的精髓,作者的贡献正在于此嘛,当然应该记住喽。实际上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琢磨、认真体会,更不用说记住了。虽然说“论文的80%是错误的”,但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就是一点点去伪存真积累起来的吗?
我经常对学生说,要学会搞科研,文献阅读关必须过,当然包括外文文献。囫囵吞枣读十篇文献,不如把一篇文献认认真真研读十遍,对于外文文献也不例外。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新同学,建议认认真真阅读至少数十篇中文文献,做到“研究领域的真正入门”而不仅仅是“了解”,然后再下苦功夫啃数十篇外文文献(注意一定要读高水平文献)。一开始可能很慢,甚至一周只能读一篇文献,但我们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我们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
读硕士时,导师这样对我说:认认真真读五十篇文献,你可能就算入门了,如果超过一百篇,你在这方面可能就是专家了。所以毕业时大致统计一下,共查阅中外文文献三百多篇。由于那时我们这里资料很少,我不得不两次到北京国家图书馆。记得第一次整整在国图里泡了半个月,除了去北大稍转一小圈儿哪里都没舍得去。那时查阅文献基本上是手工,虽然国图已经可以复印,但费用还是太高,所以不得不记录了好几本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