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读文献,读什么、怎样读? 精选

已有 17340 次阅读 2011-2-20 13:12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论文, 文献, 中文, 外文

在与研究生日常交流中,许多研究生暴露出不太会读文献的毛病。阅读文献,可以说是研究生学习搞科研需要逾越的第一关!如果这一关没有练出手,未掌握其要旨,那么在以后的科研中定会存在很大的缺陷。那么读文献,到底应该读什么、怎样读呢?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科技论文一般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实验结果与讨论Experiment Result and Discussion)、以及结论或结束语Conclusion / Summary)。

先说摘要——摘要实际上是许多人查文献最重要的依据,但是许多人查完文献之后,基本上就对其不理了。这是不合适的。其实高水平的摘要告诉读者非常重要的信息: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重要思想以及重要结论。相当于中学语文课上,老师领学生们总结的中心思想,也是该文献最应该记住的东西。如果通读整篇文献后,再反复仔细琢磨摘要,是很有感悟与收获的。虽然没有必要每篇文献都背诵其摘要,但如果特别关注、认真揣摩的话,对自己发表论文写摘要却是有很大的帮助。一段好的摘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摘要范文;另外其中的某些句子完全可以写在笔记本上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再说引言——现在许多学生的做法是:从引言中“找”几句自己能够使用的现成句子,或者利用人家的引言“找”几篇文献为自己所用,然后弃之一边、不再理会。其实,引言绝对不是“干这个的”。其重要作用是论述或证明该项研究或论文的重要意义,是关于某些研究“热点”的概括与总结,它是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热点问题最直接、也是最具有概括性的资料。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这一部分也是最难写的,也是最见科学研究功底的。一段精炼的引言(introduction)同样可以作为一篇“范文”来研读的,其中的句型当然也是可以仿写的。

还有实验结果与讨论——这部分最典型的错误就是“模仿”与“验证”。学术论文重要的在于“创新”,“模仿”与“验证”只能用于“学习”而不能用于发表“成果”。有一年指导过一个本科生,我把一篇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献给她翻译(我们的本科毕业论文期间要求学生翻译一篇外文文献),结果这名学生竟然查到一篇发表在国内某著名期刊上的“中文翻译”——甚至连图都是原文里的。对于文献的这部分内容,我们重点应该注意学习作者的思想、设计实验以及考虑问题的思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至于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方法创造新材料;二是旧方法创造新材料;三是新方法创造旧材料。

关于结论束语——这是文献的精髓,作者的贡献正在于此嘛,当然应该记住喽。实际上有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琢磨、认真体会,更不用说记住了。虽然说“论文的80%是错误的”,但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就是一点点去伪存真积累起来的吗?

我经常对学生说,要学会搞科研,文献阅读关必须过,当然包括外文文献。囫囵吞枣读十篇文献,不如把一篇文献认认真真研读十遍,对于外文文献也不例外。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新同学,建议认认真真阅读至少数十篇中文文献,做到“研究领域的真正入门”而不仅仅是“了解”,然后再下苦功夫啃数十篇外文文献(注意一定要读高水平文献)。一开始可能很慢,甚至一周只能读一篇文献,但我们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我们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

读硕士时,导师这样对我说:认认真真读五十篇文献,你可能就算入门了,如果超过一百篇,你在这方面可能就是专家了。所以毕业时大致统计一下,共查阅中外文文献三百多篇。由于那时我们这里资料很少,我不得不两次到北京国家图书馆。记得第一次整整在国图里泡了半个月,除了去北大稍转一小圈儿哪里都没舍得去。那时查阅文献基本上是手工,虽然国图已经可以复印,但费用还是太高,所以不得不记录了好几本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414813.html

上一篇: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1931--1945
下一篇:纯学术探讨:这样理解“右派”对吗?
收藏 IP: 202.199.134.*| 热度|

40 赵明 许培扬 柳东阳 罗汉江 廖聪维 姜宏斌 尧中华 傅云义 吕喆 张玉淑 刘伟 霍艾伦 刘钢 董志刚 武夷山 孙静宇 李小兵 李学宽 薛常喜 朱教君 聂广 隋宏光 姜洪洲 聂如松 赵豪飞 毛培宏 张亦放 吴玉昆 刘风 佟冬 徐奴文 马旭 李玉彬 何佳讯 罗淼 许有瑞 fujian2009 dreamworld ahsys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