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参加本科教学实践较少,本无资格对此说三道四。但最近听说本校有“计算机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而且据说由于学分比较容易到手,课程名称又比较“时髦”,学生选此课者趋之若骛,倒忍不住要说几句话了。
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我一向主张应该对学生进行足够的自然科学史和方法论的教学,并认为应该适当地传授自然科学文化的知识,这对年青一代的成长极其重要。据我所知,清华大学有一支非常强大的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队伍,他们根据各系科的需要,分别传授哲学史、物理学史、数学史、力学史等等,颇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而且很注意把科学史教育渗透到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的崛起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与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力学等相比,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不开数学文化、物理学文化之类的课程,偏偏只开计算机文化课程?叫人想不通。让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倒是顺理成章的,而让全校理工科学生一起来学计算机文化,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我手头就有两本关于数学文化的书,一本是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数学文化》(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另一本是献给2000年数学年的《数学文化导论》(方延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这两本书都很有水平,很有深度(尤其是后者),读后获益匪浅。查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的43本书的目录,就是没查到“计算机文化”。我们至少可以说,学习数学文化比学习计算机文化更重要、更有普适性。
退一步来说,如果真要开“计算机文化”这门课,如果它的内容有深度,我们也不必那么强烈地反对。试看现在的计算机文化课,内容十分浅薄,讲一些计算机的入门知识,介绍一些word、excel等常见工具,不讲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不讲von Neumann这位开山大师的思想,不讲布尔代数的深刻涵义,不讲超级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思路,不讲计算机代数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有何助益?恐怕只能在毕业生求职时起“装饰”作用。
我的意见是:用“数学文化”课取代“计算机文化”课,使其成为一门极为有益的选修课,因为前者可以涵盖后者,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写于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491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