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贯我国中部的南北向地震-构造带,北起贺兰山以西,经龙门山至横断山(见图1),历来引起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张文佑院士(1959)在他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一书中详细论证过南北构造带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划分意义,指出以此为界,中国东部的盆山构造体系以NNE和NNW向断裂控制;而西部以NEE和NWW向断裂控制。马杏垣院士(1989)在他主编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的新构造图中明确标示了北起内蒙阿拉善地块东界,南至云南红河断裂,呈之字形展布的南北构造带。近年来张国伟院士(2001)重复强调了南北构造带的意义,但并没有说清南北构造带的起始和由来。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关注西域地台(板块)的东部边界,近年由于参加新一轮《地质志》编写的专家组,受各省地调院最新成果、资料的反馈与启发,对南北构造带的具体延伸、形成时代与构造演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以供同行切磋讨论。
图1青藏高原地震震中分布与动力学模型图(Tapponnier P;Zhang P,2004)
南北构造带以构造方向可分北、中、南三段。
北段在阿拉善地块东界与贺兰山之间,横切二者的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见图2)定边炮点以西阿拉善地块有壳内低速层,而以东鄂尔多斯地块岩石圈结构完整,说明阿拉善地块与中朝地台岩石圈结构完全不同。
图2 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李松林,2002)
近年耿元生(2006)和宁夏地调院在阿拉善地块东部的巴彦乌拉山及其东侧发现了281-277和244-226 Ma的SHRIMP U- Pb和39Ar- 40Ar年龄,并发现阿拉善地块以东、吉兰泰盐池以西存在NNE-SN向展布的角闪岩-绿片岩相强-低变质-变形带,北段的南端甘陕武山-宝鸡一带存在南北向的印支期花岗岩带,联系到贺兰-六盘山及其以西密集成排,由西向东叠瓦式逆冲的断层组和向NE突出的弧形右行走滑-逆冲断层以及鄂尔多斯盆地西、西南边缘早-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发育,说明它们起始于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在白垩纪之后和晚新生代,可以判定这里存在着一条隐伏在腾格里沙漠之下的岩石圈板块碰撞缝合线;
中段为北东向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包含着推覆折返的彭灌杂岩体、碧口群杂岩体和汉南杂岩体,其中南华纪-古生代地层岩块的层序和生物群与西部一致而与扬子地台不同,龙门山推覆构造前锋带的前沿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发育的川西前陆盆地;
南段新元古界的康定杂岩,磨盘山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却发生在印支期-中生代期间(耿元生,2008)。
综上所述,南北构造带最早形成在印支期,也就是西域板块逆时针旋转构造就位与中朝、扬子板块拼合碰撞所形成的缝合线(见图3),嗣后经历了四川期(渐新世末)、喜山晚期(早更新世末)的变形,至今成为强烈的地震活动带。
图3 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略图(葛肖虹,2009)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著名地层-古生物学
南北构造带南段的南北向山脉和构造带并非印支期和中生代就存在的,它的形成时间应该在中新世大约21Ma,即由于印度板块的快速楔入引起块体旋转而形成的,将它们构造复位以后,前古近纪的构造方向应该是北西西向延伸的,这一点对于重新认识云贵、川西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发展演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
附件:
附件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