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刚过,恰逢77岁生日。一晃已进耄耋之门,不免要回忆一生所为,做了些什么?1956年我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毕业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石油系,当年就让我讲授《中国油田地质》,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一算迄今已快45个年头了。1962年石油系下马,我被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的“老系”——地质系的区域地质教研室,教《中国区域地质学》,先给老教师助教3年,1965年独立开课。从此,直到2004年退休至今也没有间断《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讲学。
教学启蒙 大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有四位,第一位是一年级教我们《普通地质学》的马万钧老师,他生动、形象地讲授,把我们带进了宇宙和浩瀚有趣的地质学,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视野,知道山川地貌、岩石矿物是怎么形成的?尽管1957年他被打成“极右分子”,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位可敬佩的启蒙老师;第二位是二年级给我们讲了一个月《地史学》的王鸿祯老师,他讲英国的加里东运动,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沉积地层是如何变成了褶皱山带的?80年代后我经常向他请教,成了忘年之交,他也是最关心支持我编写教程的恩师(详见前博文“巨星陨落——悼念王鸿祯老师”);第三位是四年级给我们讲《微体古生物学》的郝贻纯老师,她不仅讲课生动,而且板书绘画的微体古生物简直精妙绝伦,课堂上我跟着她画了20多卡片的介形虫等微体古生物的立体画,以致对微体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第四位是五年级教我们《中国区域地质学》的杨森楠老师,他是真正把我带进这门我奉献了毕生的学科的启蒙恩师,将近两个学期的讲授,我记了厚厚的两本笔记,他生动有趣的讲述,结合一个个地区构造演化的剖面板书,使我建立起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形成的时空框架,以致我刚毕业就讲授《中国油田地质》而毫不费力。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80年代初,我们都是地矿部教材编辑部《区域构造》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他退休后现在成为国内著名的书法大师。
三年助教受益匪浅 诚如前博文“我的成长历程”所述,我为区地教研室老教师三年的助教经历受益匪浅,教研室最老的李志超老师(重庆大学47届毕业)是一位德高望重非常厚道的老先生,他讲课慢条斯理,深入浅出,言出必有据;崔盛芹老师(北大52届毕业)1960-1962年留苏,师从V.E.哈因院士,讲课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思路开阔;丁原章老师(清华52届毕业)教学法极好,条理清晰,内容精巧,做到了“少而精”……我从这些老先生的教学中,学到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他们不同的教学法。当时我们教研室和教学小组非常团结,大家的关系都很亲密,崔盛芹、丁原章和我家都在北京,每逢假期回北京,他们常带我到北京西山、八达岭看地质剖面,提高我野外的观察能力。崔盛芹老师对我更是关爱有加,每逢假期回北京,他都会带我去拜访、看望李四光、黄汲清、李春昱、张文佑、孙殿卿等老先生,我总是在一旁听他们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增加了我对中国大地构造和地质力学的认识,受益匪浅(有关崔盛芹老师对我的影响详见我的博文《崔盛芹老师,你一路走好!》)。他和肖序常是同学,从那时起我也就认识了肖序常,并成了忘年之交。
毕生教学 “ 文革”后从1977-2004 年我一直主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受老教师的影响、熏陶,我教学非常认真、负责,特别注意教学法,从板书挂图到幻灯、板书再到多媒体教学,因此教学效果一直很好,凡我教过的学生多年后都还记得我,许多都已经是现今地质学界的精英,有的还当了院士,比如杨振宇,当年是我的课代表,现在是享誉国内外的古地磁专家,赵越、肖文交、张培震、刘俊来、郝天珧、赵国春、吴福元……等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学者,他们在学术上都已超过了我,我为他们高兴之余,也深深感到这门课程对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
1998年我刚满60岁,肖序常院士夸我西部研究成果做得不错,鼓励我申报院士,并说他可以为我找三位院士推荐(60岁以上需要6位院士推荐),当时我已目睹了许多申报院士者的表现,因此我对他说:“我一没有年龄优势,二没有当官优势,三没有Money优势,四没有求人的优势,因此,我是不会申报的,谢谢你老肖。”尽管没有申报院士,但并不影响我时时追踪地学前沿,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创新认识。退休这十多年,我和马文璞老师潜心钻研,孜孜不倦,最终在去年完成了76万字《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编著。教程出版后这一年多来,我先后应邀到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做讲座和讲学(见前博文“一年的讲学之旅”)。讲什么呢?讲我40多年来,在学习、继承老一辈地质大师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自己在我国区域构造研究方面实践、积累、创新的一系列新认识。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讲学把《教程》的精华和主体思想传授给这些可爱的年轻学子,使他们对中国大陆构造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宏观时空框架,以便为他们日后的研究有所助益。每次讲学后我都把全部课件奉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站在我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今年11-12月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继续以“名师讲座”邀请我为年轻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做十讲讲座,我正认真备课,补充新内容。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会把这“教学生涯”一直持续下去,为培育我国综合性地学人才尽毕生之力。
附:
研究生名师讲堂—葛肖虹教授《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课程
应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教研室邀请,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葛肖虹教授将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讲授《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选修课。
本次课程可供学生选课,考试通过后获得学分,具体选课方式为:登陆“研究生管理系统”—点击“名师讲堂”—选择“MS15024”《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2学分)
选课时间:2015年11月2日-11月25日
建议上课学生:研究生及本科地质类高年级学生
课程安排如下:
主讲 人:葛肖虹教授
课程安排:
序号 | 内容 | 日期 | 星期 | 时间 | 教室 |
1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绪论-引言(青藏高原隆升与古人类迁徙) | 11月11号 | 星期三 | 下午14:00-17:45 | 综合楼904 |
2 | 地壳运动:鉴别和效应 | 11月16号 | 星期一 | ||
3 | 洋、陆界面:大陆边缘地质 | 11月18号 | 星期三 | ||
4 | 洋盆终结:大陆造山带 | 11月23号 | 星期一 | ||
5 | 从经典槽-台理论到超越板块构造:地球观的转变 | 11月25号 | 星期三 | ||
6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轮廓 | 11月30号 | 星期一 | ||
7 | 中朝板块(地台)演化与特征 | 12月2号 | 星期三 | ||
8 | 扬子-华南板块——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和南海-印支地台 演化与特征 | 12月7号 | 星期一 | ||
9 | 西域板块(地台)演化与特征 | 12月9号 | 星期三 | ||
10 |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形成与演化 | 12月14号 | 星期一 | ||
11 | 学术讨论课 | 12月16号 | 星期三 |
葛肖虹教授简介(gxhbj2004@163.com):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在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大学任教43年,主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长期从事区域构造学的教学与研究,涉足地域遍及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级、省部级2、3等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特聘专家,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主编。
代表性论文:1984《川西盐源推覆构造初探》、1987《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形成》、1989《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1990《吉林省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1997《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1998《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1999《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2000《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2001《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中国西部的大陆构造格架》、2002《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2004《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2005《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2006《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预测》、2007《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2008《中国区域构造研究文集》、2009《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2010《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次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西去泥河湾——解读古人类与燕山隆升的历史》、2011年《对玉树7.1M地震成因、背景的分析与思考》、201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2014《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等。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生院
2015年11月2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