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钟摆

已有 5700 次阅读 2010-8-25 11:15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理性, 钟摆, 非理性

吕乃基

出差10日归来,来到科学网,有山中方数日,世间数千年之感。不知眼下热议的话题,只能先顺着出差前的思路,容慢慢回到现实中来。

 

回顾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史,可以发现某种钟摆的摆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理性——非理性……。

如文艺复兴第一阶段人和自然的解放,情感的宣泄,第二阶段归于冷静的分析,参见: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是情感冲动、扭曲、变态的非理性和神秘倾向的巴洛克艺术。作品表现出不安的冲突和动态的力量。壁画中“怒立的奔马似乎立即要把前蹄踏进大厅。”“引起惊讶,这是诗在世间的任务;谁要是不能使人吃惊,就只好去养马”[1]。接着是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受自然科学的进步,笛卡尔哲学,以及法国政体的影响。近代科学精神要求以理性审视世界,自然界遵循规律,具有必然性。笛卡尔倡导思维要如数学般明晰。17世纪法国的绝对君权更体现了秩序,要在各个领域建立规范,确立权威,以体现君主制合乎理性的政治理想。最后,再加上文艺复兴的一个方面的影响,即复古,要求中庸、适度、有序,因而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不满。以上这些就共同构成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基础。

这一世纪末的洛可可风格又可看作是对古典主义的背离。洛可可艺术厌烦古典主义的枯燥、刻板,要求轻松和温馨,具有“生气勃勃热爱生活的气氛”[2]。洛可可风格使艺术进一步摆脱宗教与传统,走向世俗化。然而这种风格刻意追求纤细、精巧、柔媚,几近无病呻吟,缺乏内在的生命力,终于流于颓废,成为启蒙运动批判的对象。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反对只追求形式华丽的倾向。作曲家格鲁克认为,剧情、音乐等等,“如果不是出于情势的必要,同表现因素毫无关系,我便认为它毫无价值。……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善的伟大原则”[3]。质朴即自然,而真实,即符合理性。法国著名的芭雷舞编导让-乔治、诺维尔认为,与情节无关的独舞和舞蹈片断都应取消,以求自然。情节、音乐、布景等都要保持统一,合乎逻辑,以符合理性。英国诗人蒲柏以诗体说明机械论,既然自然为不可改变的规律所支配,那么要使人类事物也象自然那样有序,就要研究和遵循自然[4]

在古典主义盛行之时,卢梭又开浪漫主义先河。卢梭20岁后曾在乡间度过10年,终身向往“有一块田野,一片树林的生活”。他留恋人的自然状态,认为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1750年的应征论文中,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文明进步是社会和个人一切罪恶堕落的根源。一切科学都起源于卑鄙:天文学来自占星术的迷信,雄辩术出于野心,几何学是由于贪婪,物理学源于无聊的好奇心,即使伦理学也来自于人类的自尊,教育和印刷术则可悲可叹。在第二篇论文中他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寄给伏尔泰。后者以其特有的尖刻答道:“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伶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因为我已把那种习惯丢了60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拣回来了。”[5]

卢梭的思想为德国的狂飙运动、浪漫主义哲学所继承。参见:浪漫主义的搏动、冲动与反动——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四)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是浪漫主义哲学的顶峰与总结,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但却是终极的封闭的体系。正如火山喷发,岩浆泻下,在时间与空间上距其源头越来越远时便冷却凝固,其外表奔腾流动,但实质却僵化不变,火热的岩浆成了冰凉的火成岩,这就是黑格尔的哲学。参见:自然哲学的潮汐——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五)。于是,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20世纪社会文化思潮便可视为在黑格尔的僵化之后的又一轮浪漫主义,又一轮非理性主义。确实,20世纪社会文化思潮与历史上的种种浪漫主义有颇多相似之处:反机械、颂扬生命的力、热情奔放、追求变化、标新立异、反对一律、僵化、卑视理性思维、崇尚直觉、灵感与顿悟……由此可知,当代社会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  

毋庸置言,上述讨论只是对文化史极其简略的描述,但毕竟由此可见某种钟摆的摆动。必须指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交替出现绝非单调的重复,而是每次都有新的内容,详细分析这一点不是本文的目标。

 

此处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钟摆”,那么是谁为钟摆上紧了发条?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133134页。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

[2] 本采:《旋律史》,第114123页。

[3] 张宏岛:《欧洲音乐史》第111页。

[4] E.M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罗经同等译,第320页,商务印书馆,1987

[5]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228229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56122.html

上一篇:休博10日
下一篇:钟摆(续1)
收藏 IP: .*| 热度|

17 刘俊明 武夷山 刘全慧 阎建民 梁进 孙学军 罗帆 王号 杨秀海 刘立 吕喆 金凯 张天翼 鲍海飞 刘晓瑭 刘广明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