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tudy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博文

[拾旧]解读“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

已有 3702 次阅读 2010-8-17 23:30 |个人分类:经济思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竞争, 秩序, 理性, 汪丁丁

在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网站上看到了汪丁丁等的讲演稿《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读后深受启迪,下面我将讲演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希望能有助于其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首先要强调人类的行为不仅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而且是合作为主。而几百年来主流经济学将几乎全部的精力放在竞争的研究上,这似乎给人感觉人类大部分时间都在竞争,其实不然,人类的进步和演化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因为人们之间的“互补性”多于“替代性”。

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或者决定了人类的行为: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自古以来这二者不可分开,这一点在中国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已经将它们合在一个词里了,就叫做“清理”。我认为,“情”是合作的要求,只有富于感情(主要是同情心)的人之间才能达成一致;“理”是竞争的要求,只有做到理性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生存。

在经济学开山鼻祖斯密的文字里,《道德情操论》讨论了“情”,《国富论》讨论了“理”。前者几乎倾注了作者一半的生命。但可惜的是,几百年来,绝大部分人关注的是后者,并对其做了种种有违作者初衷的解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后者在学术研究中更容易把握,另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在一开始就产生的误导下产生了某种思维定式。

好在现在有些人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这也许人类在片面地追求“竞争”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才回头来反思——人们渐渐认识到“情”和“理”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以后任何一方面都要出乱子。

西方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上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思想史的世界,即亚当•斯密的世界;另一个是科学前沿的世界,即脑科学的世界。二者都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关于人类行为中竞争与合作的问题。

回到经济学的讨论中来,经济学只关注“理性”——最直接的表现是“理性人假设”显然是行不通的了,不仅在经济学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而且很多其他领域的试验也证明这一说法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不是随着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是经济学与生俱来的。可能以前经济学家们都能通过种种方式给自己打圆场,而现在实在撑不下去了。

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解决。汪丁丁提了个“情境理性”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寻找一个打通中西学术基本范式的可能进路,但是离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或许这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契机和突破口。

这个讲演也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小看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里有一句话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了问题就是提供了一种研究和思考的思路,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没有形成思路,就无从做科学研究。而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在这样的思路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追寻下去即可。有时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可以为一门科学的创立打下基础。

2006年05月1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77-353989.html

上一篇:[拾旧]经济学就在你我身边
下一篇:栀子花
收藏 IP: .*| 热度|

1 宋敦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