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搬万卷书的思考 精选

已有 5044 次阅读 2010-7-15 07:18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图书馆学, 图书馆事业

    作为馆藏大调整的“壮丁”之一,在为期4天的劳动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搬运图书,大概搬运了3万多册图书,而且大多搬过两次,有的甚至更多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此番经历搬万卷书,大概会是百年一遇,一边搬,一边在做一些观察与思考,勉强算作“读”过万卷书,写点“读”书笔记。
    书标脱落问题。贴在书籍上的索书号(书标),有很大比例脱落了。书标需要及时修复,否则无法利用。据我的观察,重新贴这个书标比较麻烦。须先根据条码号,在系统里查出该书的索书号,刚开始的书标是批量打印出来的,重贴时估计得用签字笔写更为便捷。假如编目过程中的贴条形码环节能用铅笔在条形码附近书写一下,也许是利大于弊的。此外,书标最好是在编目过程中贴书标环节能用胶带加固一下,一是因为该部位在使用过程中磨损比较严重,二是易脱落,特别是在大批量倒架或打包的时候。
    图书是怎么排架的?特别是遇到小圆点等特殊符合怎么排?如果了解了怎么排的规则,找书也要好找得多。笔者只是粗略了解,借此机会进一步理理清。图书馆的图书都是按索书号排架的,即先按分类号、再按书次号排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书架)正面后背面,依次进行。按分类号排时要对位排列,即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分类号数字的排列,严格按照小数制的排列方法。分类号越长,表示的学科范围越窄,越专。不同类书的排架,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同类书指的是分类号相同的图书,先按种次号(斜杠“/”标示)由小到大排列;如果种次号相同,再按辅助区分号由小到大排列。各学科门类中出现仿分复分时,已融入到分类法中,没有额外的标记符号,排架方法与一般的书刊排列基本一致。总论复分和分类法各类通用的复分,则需要加上特定的标记符号。优先级为:点杠冒括等(谐音:点岗冇阔等。含义:查岗不久等)。点指小圆点,为使号码清楚醒目,易于辨认,通常在分类号码的三位数字后,隔以小圆点“·”;杠指总论复分号“-”;冒(号)指组配复分号“:”;括(号)指国家区分号“()”;等(号)指时代区分号“=”。
    馆藏发展问题。 馆藏发展指在可控的范围内组建并管理图书馆文献,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借阅一体的社科文献中心(不含外语类、经济类、文学类),只能容纳5万册左右藏书,180个阅览座位。很大比例有5个以上复本,甚至有的超过10本。目前大都保持3本,其余复本转移到二线书库。这样处理是很有益的。馆藏空间很有限,需要精打细算需求效益最大化。中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6年,外文文献的半衰期约为8年。考研类图书老化的速度更快,估计半衰期约为3年,如果超过6年,该进三线书库,甚至直接剔旧了。
    图书遗失问题。将新书借阅中心图书彻底对口分散,本来可以采取按类批量调拨,直接打包处理,这样更加便捷有效。然而采取了逐本调拨,据说主要原因是涉及图书遗失问题,新书借阅中心有数百本图书遗失(约为1.6%,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担心下一步职责界定更加复杂化,因为涉及了多个馆藏地。图书遗失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有的图书是因为乱了馆藏地,一时半会难以察觉,有的图书是因为书标脱落等原因,未及时修复到位,大量图书逐本调拨可能存在遗漏,有少量图书可能真是被偷了……。
    其它一些小细节。图书形态各异,条形码难找。比如有的图书加了保护套,需要先给它脱掉外套;有的图书有很多空白页,要翻若干页才找到;有的图书是从后往前编排的,也就是条形码在书的最后几页。书架上的书,有的踮起脚尖都难以够到;有的恨不得趴在地上才行;有的书架非常满,有的比较空,控制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政治类(D类)图书非常多,而哲学类、军事类则比较少;有的书很“另类”,比如艺术类图书,形态万千,常规书架难以安身。如此等等。
    馆藏大调整是比较忌讳的。劳心劳力是必须的,还将产生诸多并发证及后遗症。比如因打包及搬运损坏甚至损毁了图书、因书标脱落等影响了图书的正常利用,因大量图书的逐本调拨且经手的人多存在一定比例的遗漏处理……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制定馆藏发展政策,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一方面,我认为全员参与的馆藏大调整,是很好的馆员继续教育机遇,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图书馆需要及时认真思考、总结馆藏大调整中的得与失,于图书馆馆员有益,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有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344037.html

上一篇:甘肃省市县图书馆现状
下一篇:家有博士“后”
收藏 IP: .*| 热度|

3 章成志 王修慧 张旭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