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王久良之“垃圾围城”影展开幕·开幕研讨会

已有 4745 次阅读 2010-6-18 21:3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宋庄, 王久良, “垃圾围城”, 影展, 鲍昆


王久良作品之一:拾荒者的孩子

星期三,应三联叶彤兄之邀,搭叶 彤的便车,前往通州宋庄,参加王久良“垃圾围城”影展开幕式。

第一次见王久良是在去年年底,王久良在达尔问自然大学垃圾学院介绍他的作品。那次看的是PPT。
王久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骑着摩托车围着北京转了个遍。在北京地图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拍摄点。直观展现垃圾围城!


展览开幕式海报

这次看大幅作品,感受更加激烈、震撼,有大量细节可更讨论。
策展人鲍昆,一位有担当的艺术家。他介绍了王久良的拍摄过程,我没有想到,王久良自身除了拍摄的艰难,还面临着生存的问题。这次展览,也是鲍昆不断筹款才 得以完成。
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是艺术评论界的前辈,泰斗级人物。我当年与圆明园艺术家厮混的时候所敬仰的先锋人物。他是这次活动的赞助人之一。他的发言说到他自身 对垃圾问题的感受,朴实。

他说,当年,他的生活中完全没有垃圾。但是最近十年,频频被垃圾所困扰。

很多人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

几位年轻的艺术评论家最先发言,从艺术评论的角度对王久良的作品进行批评。
一人认为,王久良的作品不是摄影艺术,属于新闻,不必做这样的展览,走新闻渠道,比如网站、媒体就好了。并认为几个装置艺术不够好。果咖整齐的摆设,拖鞋 有规格的排放,不然堆在一起,做一个垃圾堆的形状更有震撼力。
又有人认为,这不是一个贫困就能出好作品的时代,渲染王久良的贫困与艰难是没有意义的,从艺术的角度,王久良的作品有很多缺陷,单一,看了一个就不必看其 他。

先锋小说作家格非出席,我做文学青年时,其名如雷贯耳。他现在是清华中文系的教授。他的发言有感情,也有深度,他高度评价王久良的作品的几点意义。隐含着 对前几位年轻人的批评。他说:关于“什么是艺术”这个说法,本身是建构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他指出王久良作品的几点意义:1,对于垃圾问题严重性的呈 现更加直观;2,系统;3,人们受害的程度不同,那些与垃圾打交道的人,是受害最重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最不受关注。他的结语是:有些人,也成了垃圾。

我在发言中表达了对王久良的敬意和祝贺。重申了我的垃圾理论。并指出,果咖作品的隐喻极为深刻。

批评家李陀主持会议。

刘禾发言,谴责年轻人犬儒主义。

我在补充发言中说:我发现艺术家不大关心文本,我想问问大家,我们有多少人认真对观察过作品,认真对辨识过照片中的垃圾?里面到底有什么?有哪些是我们能 够辨识出来的,与我们的日程生活有关的,有哪些是不认识的?我想很多人一看垃圾,就不去看更细致的内容,以为自然熟悉垃圾。而其实,我们并不熟悉垃圾。再 如有些全景的作品,远处有一座大垃圾山,近处是简易的房子,下面有一条狗,左边还有一个小孩儿在拉屎,有没有人仔细去看,这都呈现了什么样的生活?我建议 大家回到文本。

电影学院一位老师的补充很有意义,他说:王久良在学校一直是一个受争议的学生。入学考试时他的作品是乞丐,大家就争议很大,要不要接受他入学。后来他的作 品也一直是这样。现在王久良在图片摄影上是最成功的学生,但是老师们对他的看法很有不同。

李陀在总结中提到了文本,说到了大画幅介质与小画幅的不同。

与鲍昆告别,他说:你看到了吧,艺术家都出了什么问题。

我说:摄影美学有严重的问题。

他说:不仅是摄影,整个艺术都出了问题。

我同意。

中午,叶彤曾带我、陈立雯(达尔问垃圾学院主持人)、Amy Zhang(耶鲁人类学与环境学博士,将以垃圾为题做博士学位)在宋庄转了转,转了国防艺术区,看了上上美术馆中正在展览的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在看王久 良直面现实的摄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就如科学堕落成了资本的帮凶,艺术,也只是在为资本谄媚~~堕落成了纯粹的商品。

王久良在拯救艺术。

开幕式全部发言网上已经公布。在这儿(http://www.artda.cn/view.php?cid=49&tid=3820&page=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667-336710.html

上一篇:一虎一席谈:人造生命是福是祸
下一篇:“环境哲学”课程2010年期末作业题目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杨秀海 唐常杰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