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这事儿不重要——一份未能发表的采访的记录 精选

已有 7125 次阅读 2016-5-1 12:04 |个人分类:科学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传播, 公众理解科学, 传统科普, 公众科学素质基准

(发表于微信公号“科学的历程”2016-04-29。链接在此。此外,接受采访时,我还不知道这次公布的《基准》出自以自然辩证法为主的几位学者之手。)



这事儿不重要——一篇未能发表的采访记录

田松

 

最近几天接连被记者采访,这才知道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一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并且有陈学雷等八位科学家联名批评,又有科学史家孙小淳为之辩护。热闹非常。我对此事的看法,记者觉得过于偏激,未被采纳。(此事本身也可以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加以分析。)因为我的基本观点是:这事儿不重要,所以怎么都好。如果一定要表达一个看法,我宁愿站在孙小淳一边。但是前提,这事儿不重要。首先是不可操作,其次是,万一认真,就会劳民伤财。所以不会认真,很快就会过去。

 

下面是《中国科学报》记者李芸根据采访录音整理的文字,我稍作修改,权作参与。

 

首先,《基准》这事不重要,我都根本没关注,既然你问,我的观点如下:

1.    五六十年代搞科普,是因为全中国人民普遍文盲也普遍科盲,需要扫文盲扫科盲,当然也有意识形态的需要。要民众不要相信宗教,不信神鬼道,要相信科学,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现在,形势早就发生了变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让老百姓都相信一个事儿,接受一个事儿,统一对科学的了解,我觉得不是个好事儿,而且也做不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2.    这件事本是教育部的事不是科技部的事。现在全民教育已经基本完成,孩子的失学率没那么高了,文盲也没那么多了,科学素质就是学校教育的事,只要让孩子老老实实上学,一代一代孩子长出来,科学素质就自然提高了。所以这本来就不是科技部的事,不是中国科协的事,是教育部的事,再具体点儿,是中小学课标编写组的事儿。

3.    关于争论,科学家也是闲的,跟老百姓叫什么劲啊,跟官员叫什么劲啊。物质如何构成,在一般意义上说到原子就行了,科学家非要往下说,搞那么精确,没啥不对的,但是不必要。正确与否也没那么重要。所以这条也算不上是什么硬伤。

4.    阴阳五行列入基准挺有意思,挺好的,我很好奇是谁写的。孙小淳的文章我看了,基本赞成,但他还是把阴阳五行看做中国古代的科学。而我是主张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没科学挺好的。所以我也不认为阴阳五行是古代科学,这是中国古人阐释自然现象的方案。这种方案从人类学意义上、从地方性知识的意义上,跟科学的解释是平权的。这不是我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的世界科学大会说的,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也有类似的表述。

5.    科学主义是傲慢的,总是要把科学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把阴阳五行、中医写入基准让懂科学的人谦虚一些,让科学本身谦虚一点。这也不算违背科学精神——如果有一个叫做科学精神的精神的话。

6.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这样的基准,我觉得应该由从事自然辩证法的人来写。因为科学家都是专家,而专家过于专门了,并不了解整体的科学,科学的历史,科学与社会的诸多关系,等等。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基准,我觉得博物学很重要,而且我还觉得,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要知道科学及其技术是会干坏事的。当然,我这样说的前提是,这事儿不重要。

 

 

附: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科学大会上对传统文明的地方性知识给予了肯定,大会宣言中指出:“传统社会已孕育并完善了各自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们不仅蕴藏着现代科学迄今为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生活方式、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其他关系以及获取与创造知识的其他方式之反映。”并指出:“现代科学不是唯一的知识,应在这种知识与其他知识体系和途径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以使它们相得益彰。”

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名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其中特别提出:“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承认科学之外存在知识,并且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比其它知识更具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667-974065.html

上一篇:科学英雄主义时代的最后史诗
下一篇:An Impossible Ideal: The Use and Misuse of Zero Waste
收藏 IP: 106.120.63.*| 热度|

13 郑小康 孙平 吕喆 黄永义 侯沉 张江敏 曹俊兴 赵建民 王勇 ep4h nm2 gaoshannankai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