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lei66 针砭问题,健康肌体 见解学术,发展技能 立地顶天,破突能敢

博文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已有 5028 次阅读 2010-6-5 18: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发展, 技术

作者注:看了武夷山教授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9531),颇有启发。因此把个人的一些看法在武教授的的博文跟帖。现移在个人博客中,以为收藏。
**********************************************
 
我认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遵从的规律可能不一致。因为科学追求简单规律,而技术追求现实的东西。科学不能有禁忌,技术则必须满足诸多的限制条件。科学是限制条件下的规律性认识,而技术是现实条件下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可以和技术联合,也可以根本不搭界:基于科学认识上的技术可能更加可靠,但也有许多技术根本不依赖科学却仍然可靠。因此,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可能更多地与研究者探究未知的兴趣有关。如果一个人只想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他未必能发展科学。探求未知并找出规律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否则探求未知的努力会被技术上的限制而抑制。探求未知需要足够的脑力支持,许多时候需要假借他人的脑力,因此科学家都希望能自由地发表他们的见解,由此引起他人的批评、争论和建议,弥补自己脑力的不足。很明显,就单独地一个科学问题来说,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经济支持越大,成果就越多;也不是学术越自由,成果就越多。它们都有极限,受制于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研究者的脑力。
 
技术的发展则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可以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要、社会工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军事斗争的需要,也可以来自于科学发展的需要。当然技术的发展也有赖于经济的支持,已有技术的支持,但有可能受制于技术的公开发表。世界专利制度的发明和作用可以说明技术的发展受制于技术的公开化。这是因为技术可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技术的公开肯定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导致技术发展需要的投入不足,并最终降低技术研究者的自发热情。
 
科学的发展也不能立即导致技术的进步,因为科学毕竟是规律性的认识,是虚的。科学的原理仅当在应用于技术发展中时,或者帮助理解已有技术时,科学的发展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例如,牛顿三定律是科学的认识,假如它们不能帮助汽车设计者注意如下几点,它们可能也就不能直接导致汽车技术的进步:(1)汽车的车头必须比车尾重,静止时汽车底面的最低点必须在车头的某个位置。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汽车在运动时,由于车轮扭矩的反作用倾向于时车头升高;其次,驾乘人员在车厢中也使车尾下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汽车在运动时车尾就会过低而造成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2)汽车越重,汽车的发动机功率就必须越大,因此,发动机的功率与汽车重量的比值必须高于某个确定值。因为否则的话,汽车的加速度就没法提高到足够高的值,也会造成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过早地损坏发动机(F = ma)。(3)汽车发动机最佳运行状态的输出功率必须与汽车在正常运行(以某个速度匀速运行)时的阻力匹配,否则汽车的油耗可能就过高(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力总和为零)。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当然与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水平有关,但绝不能说现有科学知识总量和技术水平越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因为从微观上看,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的解决只与相关科学知识总量和技术水平有关;从宏观上讲,科学知识的总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能不能发展,发展速度多快,必须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支持程度和人们的脑力水平。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分为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需要破除一切禁锢,需要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支撑,需要学术思想的自由表达、讨论、批评和建议;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保护(保密、不公开),需要足够的科学、经济和技术支撑。由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可以使技术更可靠,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何以成功,导致技术以更加高的速度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当鼓励和促进研究科学的人研究应用问题,应当鼓励和促进研究应用技术的人关注和投身于科学问题的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2017-332457.html

上一篇:我的博客,大家帮助
下一篇: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与前瞻性技术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樊晓英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