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也有点迷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jianguo

博文

音乐心理学概况

已有 7028 次阅读 2010-4-5 23:4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3|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音乐, 音乐心理学,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学概况
 
 
 音乐心理学主要是用来解释和理解音乐行为和音乐经验的。现代的音乐心理学研究主要基于实验:即通过人为干预对音乐行为和经验进行系统观察,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以及预测。音乐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中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现如今研究地比较火热的音乐治疗学。
 
 
 谈起音乐治疗,发源地应该是我们中国。在我国古代就有利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案例,如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
 
 
 但我们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缺乏理性的数据分析(这也是我们现在落后的原因),更多的是描述性的记录。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中国古老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而官、商、角、徵、羽组成了“五音”。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些记载用中医的理论清楚的阐明了“五音”、“五脏”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内在联系。按这一理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如角音属木,通肝,可制怒,即“通肝解怒”;徵音属火,通心,运用徵音可“养阴助心”。不过,这些辩证的观点也给我们研究音乐与健康、心理的关系提供的哲学依据。
 
 
 现代的音乐心理学在国际领域里越来越多的倾向探索这么一个复杂问题:为什么人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音乐行为上?所以音乐心理学被认为是对人类文化的科学研究更合适。这些研究结果一直用于启发人们对人的价值、人的特性、人性和生命质量的认识(西方应用的比较明显,我们更多的还是哲学上的证明)。
 
 
研究领域
 
 
 音乐心理学上的问题通常难以准确回答,所以现代西方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有必要对要研究的对象仔细地控制(实验条件、对象等),撰写实验论文并接受匿名的同行评审。而这也正是目前主流的音乐心理学协会或社团、研讨会和杂志期刊的共同特点。
 
 
 音乐心理学家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知识研究音乐行为的。现列举一些研究主题:
 
 每天的音乐欣赏行为(如有些人喜欢在开车、吃饭、购物和阅读时有音乐相伴);
 
 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宗教的、节日的、体育的和政治的场合);
 
 学习一种乐器或参加唱诗班所需的特定的技巧;
 
 在音乐感召下翩翩起舞的音乐行为;
 
 人一生中音乐行为和能力的发展;
 
 音乐在塑造个人和群体特性的作用;
 
 偏爱:为什么我们喜欢一些音乐而不喜欢其他一些的原因;
 
 社会对音乐偏好的影响(同龄人、家庭、专家和社会背景等);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的结构:旋律、表达、和铉、音质、韵律等;
 
 
 音乐与音乐心理学的关系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音乐实践。例如,音乐心理学中研究音乐旋律,和铉,音质,韵律,谱线和形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可以通过对音乐句法的系统分析以及对作曲家个性的心理学分析进行音乐历史研究。通过心理学手段对不同文化的音乐认知分析可以用于民族音乐心理学研究。事实上,上述提到的较有前景的交叉学科才刚刚起步。
 
 
 音乐对人的心理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不同国家的人聆听本国的国歌会产生自豪感并情绪激动,但如若听其他国家的国歌有可能没有什么情感反应。在不同的场合下听国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在校园升旗仪式上和大型国际竞技赛上的感触会有很大的不同。本人觉得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有“马太效应”(心理学现象中的一种),即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环境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强,反之,如果对听众本身没有影响,就不会对人的感受有作用,甚至会是副作用。
 
 
主流的音乐心理学期刊包括:
 
 
 
 
 
 
其他的音乐心理期刊有:
 
 
 
 
 
 
 
 
 
附录:
 
 
心理学电子期刊连接: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或现象:
 
 
 
心理学各期刊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340-309245.html

上一篇:发表的欲望:论文狂想曲
下一篇:莫扎特的尿布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常杰 焦宏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