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流学者的自我释放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众

博文

利物浦吴青华老师到理工大学

已有 4869 次阅读 2008-6-17 22:42 |个人分类:访学

           我申请到利物浦大学的吴青华教授处做访问学者。 今天恰逢教授途经长沙,请教授到我们学校来做了关于文化对创新能力发展方面的讲座。由于吴老师这个讲座的内容在国内也曾多次讲过,故不详述,但许多内容确实受益匪浅。吴教授在哲学、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令人折服,对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许多启示。

           吴教授在讲知识与能力的时候提到:知识其实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得,而能力则要困难得多,教育应该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学习。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我自前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由于我的专业是从检测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而招生集中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但说实在话,我认为本科如果不是学电力的,没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习,对电力系统的认识是很难深入的,如果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把研究做好,那应该也只是在某一个非常局部的点钻研得很深。因此,我自认为在电力系统知识教育上,我不算一个合格的导师。所以每次学生进来前和进来后,我都会反复强调一点:在电力系统方面或许我教不了你许多知识,但我尽量让你知道如何学习在社会上生存。这个意思和吴老师是相通的,最主要也就是了解如何解决问题。在硕士阶段学习的有限知识,在将来工作中也未必用得上。

          我硕士阶段在重庆大学师从李祖枢教授,我认为对我一生的帮助很大,虽然现在我也没什么成就,但我认为我在任何情况下,我是饿不死的。当然我说的不是靠在菜市场捡菜叶吃也能维生。现在大学里面有些老师做的学问,如果发生一点社会动荡,或者说某种原因你再不能在大学里混了,那就真是一点用没有,只有饿死。

           在陪同教授的过程中,聆听了教授当年在华工学习的经历,教授对陈德树教授师恩难忘,详述对老教授们在文革等苦难时期仍不忘教书育人经历,感激之言令我这个从未见过陈老师的后辈也颇为感慨,也受了教育。或许今后会更加懂得应该如何面对治学乃至做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31-29472.html

上一篇:2007五一张家界
下一篇:参加第七届WCICA(08)有感(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