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丹尼尔. 贝尔论技术与文化(续) 精选

已有 5441 次阅读 2010-1-30 07:37 |个人分类:译海扁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丹尼尔. 贝尔论技术与文化(续)

武夷山摘译

 

从社会学上说,技术发生的影响是双重的:(1)在经济学这个维度上发生的变化;(2)人们之间的互作用的增强。

第一点,由供应决定转向需求决定。

第二点,社会关系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带来了工作和概念方面出现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分化;文化的调和(Syncretism)。

从原理上说,上述这些都不是什么新东西。其独特之处在于规模的变化。

约翰. . 诺依曼在1955年就说过,不断增加的发展速度从规模的扩大上反映了出来,因为人的反应时间是有限的。(博主:其意思似乎是,只能用大规模来对付高速度。

社会具有三个独特的解析维:文化;政治实体(Polity);社会结构。它们各有不同的轴心原则和不同的历史节奏。

文化的主题,是不同时代中拥有历史感的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些存在主义的问题――如何迎接死亡,忠诚与义务的性质,悲剧的性质,英雄主义的定义,爱的拯救功能(Redemptiveness),等等。于是,文化的原理就是回归,不是形式上的回归,而是所关注的问题的回归,回归到表现了人类存在之有限性的那些根本性的模式(Modalities)上。

文化包括了象征性表达的诸领域,如绘画、诗歌、虚构作品等。

社会结构指的是经济、技术和专业体系之领域。

政治实体是根据正义的立宪原理来调节冲突的领域。

我们看到,在历史发展过程出现过乐观主义与绝望情绪的反复循环。……卢梭将社会看作是压迫性的,只有自然是美好的,历史是一种幻象。不到一百年后的孔德则认为,社会是开放的,自然是可塑的,历史是进步的。如今,文化悲观主义者占上风,他们觉得:社会是妖物,自然是桀骜不驯的,历史是启示录般可怕的。

 

“丹尼尔. 贝尔论技术与文化”的第一部分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9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91314.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
下一篇:在《中国现代化报告 2010》座谈会上的发言
收藏 IP: .*| 热度|

7 赵星 王桂颖 章成志 陈绥阳 吕乃基 李永丹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