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太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sun 大学教师的那点事。

博文

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已有 6676 次阅读 2010-1-9 23:01 |个人分类:有思有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看到很多人谈论人才计划的各种优缺点,说到花大价钱引进海归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好,到底好不好,国家也没公布什么可靠的数据,我们大家说也就是些猜想,不妨我也提出一个接近量化的猜想: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以上猜想,可用如下观点和数据帮助分析:

  1.大多数科研第一线的骨干是青年人,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干扰,而年纪大点的骨干已经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科研作风,改变他们比较难,效果不够理想;

  2.近年来,每年新考上的研究生大概在27-30万左右,博士生大概在8万左右,不管怎么样这部分人都要生存,国家多少也给点补贴,合计下来就算每年只有1%的博士生能算是科研骨干,他们每月300-600的补贴,一年也就5000左右,1%大概有1000人,大多学制草超过4年,如果粗略估计,在校的大约有5000名博士生可算上科研骨干,大约每年只需要国家支付5000*5000=2500,0000万基本费用,也就相当于某些人才计划引进25个人的的费用(院士外聘,大多为一年100万),考虑到骨干研究生们从其他地方也能拿到点钱和有些其他科研开销,就算放大10倍,一年也就5万,这样引进的人才也就250个。这样下来,20个骨干博士生也就定一个院士。

  3.每年有百篇优秀论文,他们的作者可以说是很牛了,是1000人中的前100名,其中很多人都在帮学术大家,院士工作,大部分人的成果都很硬,其中有部分人将来也能上院士,换句话说,一个能顶上1个院士,至少不超过10个能顶一个;另外,提名的几百名也相当优秀,也都在各名师手下干活,他们的成果应该也很不错。

  4.我相信考上博士的人中,想搞科研的绝对超过1%,说成2%绝对不算多,也就50个中有一个,我相信50个中,有一个想搞科研且有搞科研潜力的概率,也高于98%,也就是说,每届博士生,多调动1000名人的积极性的可能性很大,值得尝试。
 
  通过以上分析,在现有的博士生规模下,不妨更加重视年轻学者的科研积极性,想办法调动他们科研积极性,
粗略估计,25个年轻科研骨干的开销(放大10倍)与引进一个院士费用差不多,就算引进1万个院士水平的海归人才,我看也很难超过25万个科研骨干的科研实力。因此,可以认为,有效调动20万真心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胜过引进海归1万。
 
  当然,上述结论只是从一个侧面分析的一个猜想性结论,目的是引发大家对人才引进的成本和实际效果的量化思考和如何减少我国科研骨干流失的问题,希望引起有关学者和部门的重视,不妨将一部分引进费用合理地投入到骨干科研分子的培养上,那样可能更长久,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科研实力的提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829-285752.html

上一篇:监考感想及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科学家与科学家崇拜者
收藏 IP: .*| 热度|

10 霍艾伦 吴飞鹏 陈安 王修慧 吴信 吕喆 李毅伟 李海峰 王永林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