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再说说“快乐”(人之思考28)

已有 4058 次阅读 2010-1-3 10:28 |个人分类:关于人的思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那么,人类快乐体验的非理性成分(其行为似乎与我们追求的快乐相抵触)是什么呢?不要遗忘, 19世纪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原因之一,就是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从解释快乐开始的。

毫不夸张,弗洛伊德将追求快乐的本性视为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刺激。所以,某种意义说,由着自己的性子便可获得快乐。不过他同时也承认,实现快乐的方式并非那么简单而直接。由于宗教禁律、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等社会因素都对人的欲望满足起抑制作用,痛苦将不可难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功能的尺度来判断快乐还是不快乐。概括说,凡是容许人满足欲望的策略是好的和健康的,反之,凡是妨碍我们舒适生活的策略则是不好的和不健康的。

顿时,精神分析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是快乐的“秘方良药”。然而好梦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迫使他不得不修改自己的观点,弗洛伊德觉察到,人原来还存在与“快乐”天性冲突的破坏性冲动尽管如此,精神分析在20世纪的影响十分深远,仅就快乐而言,它同其他快乐理论一起,唤起人们自我潜能的意识,并意识到人自身的感受是快乐的源泉。

  

快乐的哲学心理学观

须指出,前面介绍的三个理论主要囿于身体上的快乐。若要触及快乐的本质,还得借助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这样我们才能对快乐的理解更深刻、更科学、更贴切。

18世纪英国女作家奥斯汀(Jane Austen)曾经指出:“世界的这一半不知晓其另外一半的快乐。”这正好为哲学家的如下观点作了生动的诠释:“快乐”是一个内涵相当深奥的词汇。虽然一谈到快乐,人们习惯于把它看作是驱使行为的动力,然而这样认识并没有跳出简单的快乐理论框框,那就是从驱体生物的角度,把快乐视为类似于痛苦一类的别样感觉。可是,我们能这样认识快乐吗?不能。因为按此思路认识,既不能说明一个人在活动中快乐的酣畅,也不能反映内心喜悦的那种真情实感。要知道,一个人倘若真的陶醉于快乐之中,再鲜美可口的味道,再舒适的感觉也会相形见绌。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不能说我们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是一种感觉——感觉大体上是通过别类活动获得的——更确切地说,是快乐导致活动的精彩无比,就像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的活动才能导致无限活力。而且,不管有些感觉是愉悦的或者是其他什么类型的,它们似乎均取决于当事人的内在欲望和牵挂。所以,快乐似乎更像一种意识,它在内心深处与满意或幸福亲密无间,而不是与心理实验中的其他因素互为因果。 

 

快乐通常被认为出现在活动终结的时候。之所以会这样看,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缘于快乐实际上在推动当事人去参与,二是缘于每当想起活动时总隐约潜伏着冲突,从而使当事人不容易真切体验到快乐。

不少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试图测试快乐,其原理是借助一种所谓的幸福计算法来权衡活动可能带来的快乐。但是真正的快乐显然与这样的测试方法并非处在同一个水平上。虽然我们能大体比较和判断有关快乐的问题(如今年的暑假比去年快乐——这时天刚下过一阵雨),但是人主观上似乎发自内心地抵触这样的量化测试。因为这时的感受犹如闻到下列无聊问题:你是否从艺术或音乐,以及从休闲或工作中获得快乐?此时此地,对快乐体验者来说,快乐岂非变得索然无味?

相比之下,心理学家对快乐的探讨更加逼近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将快乐视作一种情感或积极情绪加以研究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说,快乐是人类独特的体验,它在动物中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从情绪体验的角度去研究,可让我们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快乐有时能用言语表达,比如满意、高兴、幸福、开心呀尽可去描绘。但大多数时候,许多快乐者会发觉,自己无论用多么形象生动的词儿,也难以真切表达曾经体验到的那种快乐。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从情绪的心理特点看,如今我们必须用“体验”来解释。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感,语言有时完全是多余的,而面部表情、手舞足蹈,或者一个人静静地感受,或者如痴如醉投身所喜爱的活动中,将压倒一切。值得一提的是克森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畅快理论”以及之后其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窥探快乐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样子开启了一扇窗户。

根据畅快理论,畅快这种状态常常跟活动联系在一起。文体娱乐不用多说,读书、学习、工作、探险、研究等也不例外。投身这些活动会给参与者带来无法拒绝的快活,因为参与这些活动完全出乎自己的内心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人活着说到底就是为了追求和享受那种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愉悦体验(参见另一篇博文“体验——挥之不去的人生追求”)。根据克森特米哈伊的观点,所谓畅快,是指一个人参与到好奇、感兴趣、充满积极情感的活动中时所体验到的那种喜悦、满意和痛快。尤其凭借自身能力克服面临的困难时,畅快便油然而生。这时,高度关注、全身心投入、时间失真等旁人难以理解的境遇,完全因自身的缘故而引发,哪怕周遭奖励异常诱人或有可能遭到很大的危险,快乐者将在所不惜。

 如何才能快乐?

快乐是如此地令人神往,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它?下面概要说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快乐是主观的,不是靠外部恩赐的。虽然人有时受制于环境,饥饿时有东西填饱肚子,干渴时有水喝,流离他乡有个居所,会觉得很快乐。但是,人类作为文化动物,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由生理性、安全性快乐发展来的心理性快乐将更加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要知道,心理性快乐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感觉的束缚,代之以人自身的主观感受为导引。当我们聚焦上一篇提到的各种各样快乐,仔细回味自己曾经享受的种种快乐,便可明白,快乐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

其次,快乐是一种体验,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不要以为,只要条件具备,快乐就会不请自来。其实不然。如果说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摆在餐桌上,不懂得细嚼、品尝和消化,谈不上美食享受,那么相比之下,快乐就更加依赖情操、志趣的浇灌,更加离不开能力和信念的提升。安特里姆(Minna Antrim)有一句名言:“傻子囫囵吞下快乐,然后抱怨精神上消化不良”。升学、赚钱、旅游、团聚、读书等能否产生快乐,主要不在于结果如何,而在于其过程,即由于自身心理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满足感。显然,这种满足感来自内心体验,需要细细品尝,需要修养支撑。

再次,快乐与活动是孪生儿,只有亲自投身于喜爱的活动中才算真正拥有。社会上有些人把快乐与不流汗水、只知道获取的享受划等号,这是极大的误解。快乐的体验不可能从天而降,必须通过知觉、经历、拼搏和深切感受才能获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堪称催生快乐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途径。现代条件下,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虽然因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职业、特长、个性而互不相同,但只要积极投身到喜爱和充满挑战的活动中,则都可享受到无限的快乐。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白哲特(Walter Bagehot)说得好:生活的最大快乐是做别人说你干不了的事情。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如何拥抱快乐、享受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83820.html

上一篇:燃点耀耀红烛,尽照人间尴尬
下一篇:“读书好”未必适合科研(人之思考29)
收藏 IP: .*| 热度|

1 陈儒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