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cee 科学圈里的文人

博文

PPT制作的年度总结

已有 6602 次阅读 2009-12-29 09:55 |个人分类:关于学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下午做了个人述职,一周的班没有白加,无论是PPT还是演讲效果都挺不错。也听了同事们的述职报告,有做得非常好的,也有比较平淡的,不如总结一下。
我一直认为,PPT的作用是辅助表达,是一种工具。所以拟一个中心思想或者提纲是远比制作PPT本身要重要得多的事情,通常我会花好几天的时间来似提纲,反复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向观众表达什么,等提纲完成了,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大半;PPT的制作不过一两天的事情。当然这是针对比较简短的演讲,如果是大的演讲,制作PPT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因为内容要不断地增添或修改。有一个同事A,她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PPT,主基调用了奔放的大红,其动漫效果令人惊叹,8分钟的演讲竟有近70页的PPT。我很佩服她这样肯下功夫,其PPT技巧也值得学习,但是她忽视了一点,就是PPT是为演讲服务的。当所有人的眼球都被漂亮的动漫所吸引,还有谁会注意你说了些什么、一年都干了些什么。PPT最炫的地方,一定要是你最想要表达的主题,让大家在惊叹的同时不得不顺便记住你的思想。果然演讲结束后大家都赞叹她PPT做得好,不过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就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了。
再说PPT的颜色。一个PPT的主要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这个基本上是共识--1-2种颜色会显得太单调,多于3种则显得纷乱,而且难以突出主题。三种颜色一般以某一种为主基调,另外两种为辅。我最常用的是蓝色系主基调,深蓝浅蓝海蓝湖蓝等等都有,但以深色居多,因为深蓝是很正式也很商务的颜色--看看那些大外企的主页,很多都是深蓝的底。深蓝配黄、绿、蓝、白、红等,都可以是既正式又有美感的模板。当然绿色灰色等冷色做模板也很好看。暖色模板用在富于表达感情的时候比较适合,比如节日、人文题材的讲演等。红色是我不太敢用的颜色,偶尔会用点酒红点缀一下,大面积地用红色没有尝试过。红色太美,美得那么张扬,所以凡夫俗子们一般都没有驾驭它的能力--也许搞纯艺术的人会好一些。黑色和红色有点像,它冷静得那么深沉,用得好会有奇效,用得不好会很可怕。白色我不太喜欢用,因为用得人太多,而且白色是难以避免单调的。
应网友的要求,贴一些我认为比较漂亮的模板(第一个模板在文章最后可以下载):
     
  
 再贴一个GOOGLE的,我没有PPT的模板,只有PDF的截图。蓝色的底,略带刺眼的商务大楼配上柔媚的花枝,不能不说非常有意境。
      
说到单调,可以解释一下。越来越多的PPT喜欢用具有立体感的元素,因为立体比平面丰满,视觉上具有冲击力。色差大的颜色相配,也比相近的颜色相配要有吸引力,比如深蓝配嫩黄就是很吸引眼球的。不得不佩服微软是颜色和效果的专家,他们家的一些PPT模板比网上的普通模板要强出太多,当然有些OFFICE不自带。
有的同事在PPT里输入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当然这未尝不可,但是PPT还是做得结构化一些比较好,观众容易看得清楚。俗话说,字不如表,表不如图,还是有道理的。
PPT都做好了以后,演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非常好的PPT,与演讲相比所占的权重之比大约是49:51;如果是个普通的PPT,也就是30:70吧。因为PPT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虽然做得好的话也能帮助演讲人开拓思路,但毕竟不能本末倒置了。I Have a Dream没有PPT辅助吧,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很多人在朗读和背诵。演讲的时候把握好时间,重要的地方讲慢一些,观众可能不感兴趣的地方就一带而过,虽然也许这几页你也花了很久去做,但是懂得割舍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不要念PPT,要让自己的语言和声音充满张力和表达欲,要充分地自信,如果你表现得不相信自己,台下的人怎么会相信你的演讲呢?
本来写这篇博客是为了总结和记录,免得明年这时候忘记了今年的经验。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那就尽量和大家分享一些。找PPT的模板是很费时的,微软的主页上可以下载(http://office.microsoft.com/zh-cn/novice/FX103592552052.aspx),学术、商务和科技类大家可能用得多一些。另外网上还有很多关于PPT的论坛和网站,像PowerBar等。
PPT模板1  下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976-282237.html

上一篇:岁末的加班
下一篇:到底该不该寄贺卡?
收藏 IP: .*| 热度|

5 赵凤光 王汉森 杨远帆 吕乃基 左正伟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