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周末,那一片墓地与三个教堂——引言

已有 3605 次阅读 2009-11-18 08:06 |个人分类:新西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一、引言

在香港的时候,坐公交车的路上看到过港岛某地密密麻麻的墓碑。当然,都是很西方的风格,有十字架,有一块小小的墓地,远远看去,露在地面之上的是一块石板,有的已经斑驳了。

生与死,这是两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这个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上,能够想清楚的人很少。

中国人的做法其实更加接近《圣经》里谈到的这个世界人的本质,那就是:你来自泥土,必将回归于尘土。

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土墓往往是以往中国人留存的地方,随着十几或者几十年过去,土墓自然崩塌,而从此复归泥土。有权势的中国人有想不清楚的,就用了石头,如秦始皇这般更加想不清楚的,就用了很多石头,还用一些现在的技术很参详不透的技术,但是,秦始皇陵的开挖终于还是会开始,也许50年之内,这个个子不大的嬴政会再次以骷髅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9月份的韩国之行,从釜山回首尔的路上,我们曾经做了几次停顿,其中的一次停顿就是为了靠近那看上去很高大的约有十米的土墓。说是某个朝代的国王或者高官的墓了。也应该如此,实在是太高了,显得特别占地方,必得这个级别的人在里面才舍得这么大块地吧。

我曾经说过,以往的韩国,是中国的不太完美的复制品。

而现在的韩国,则是西方循规蹈矩的小学生。

看韩国田野近处,青山畔的一小块平地,偶尔就能看到一块清晰的墓碑和一块高于地面的石板,里面就栖息着亡去的旧人了。这,就是西式的埋葬之法了。

当然,还是会有亚细亚的本质,不过,形式上却很西化了,我这样相信着,但是实际上自己并未真的去看过西式风格的墓地究竟是什么样子。

2005年到2006年间在玉泉路的研究生院待过一段时间,哪里别的没有什么,离八宝山还是很近的,可惜的是,我始终没有机会去八宝山那边看看,据说风景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我记得2005年的劳动节把我的学生车颍涛留住干活,但是实际上也就干了两天就结束了,他就没地可去,就和人结伴去了八宝山,回头告诉我说其实是很荒坡的感觉。我问他去没去过腹地,他说那倒是没有的,只是在周边看了看。

所以,我印象中的中国人的逝去还是在老家农村时的那些内容,或者顶多再加上常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些重要人物离去前在八宝山灵堂的告别仪式。

随后依然是在玉泉路,看了一部《莫扎特》,终于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西方人士死亡的全过程。

马车,封闭的马车,死去的莫扎特被一块木板抬到了马车上,虽然,是暮色或者晨曦微露的时光,两个赶车人匆匆带了天才去一块墓地,没有任何其他人相随,好像妻子刚好不在身边,到的墓地,前方看到一个墓坑,马车的车厢倾斜,天才的尸体随着就被“倒”进了开口很大的墓坑,撒下消毒的石灰之后,马车随即就离开了。

顿时觉得万分的悲凉——这就是西式的死亡方式么?如此罕见的天才,在世时就已经名动天下的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莫扎特,是真的用了如此潦草的方式就融于泥土了吗?

那凄风冷雨中一群默默送别的人呢?那肃穆的念着圣经上那句最经典话的牧师呢?其实都没有么?

心就随着那“倒”入的过程而沉落了,这个世界,对于死亡其实是如此潦草,所以,还是得活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71833.html

上一篇:亓菁晶罗马尼亚归来记
下一篇:【转】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国家电网举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应急指挥联合演练
收藏 IP: .*| 热度|

1 吴飞鹏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1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