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处不养爷怎么办?国外的案例
武夷山
美国Cato研究所的Aaron Steelman在《今日美国》杂志1999年5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Is Washington Bottlenec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文章中讲了好几个科技史上的有趣故事。
18世纪80年代,英国人爱德华. 詹纳开始自掏腰包研究天花疫苗。出了初步成果后,他找受到政府资助的皇家学会,希望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被拒绝,皇家学会说他的概念“太革命”了。于是,他只好自己出版了研究成果。
1894年,H. K. Mulford公司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seph McFarland, 邀请他加盟公司。他开价说:得月薪100美元。公司同意了。他去公司一年之内开发出了白喉抗毒素。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Max Delbrück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他的资助对于他取得科研突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津大学的Howard Flory和Ernst Chain曾向英国政府运作的医学研究理事会申请经费资助,未获批准。于是,他们试图向洛克菲勒基金会寻求资助。1939年1月,Flory提出,三年之内,每年需要基金会提供1670英镑的工资及经常性支出,还需要1000英镑的初期设备采购费。基金会却给了他5年的资助,使他大喜过望。获资助后两年不到,他们取得了重要成果。于是,默克公司利用其成果开始生产青霉素。1945年,他俩与弗莱明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博主:以上故事的教训很简单:如果资助源是单一的,就可能埋没很多有潜在价值的好项目。这些单一资助源的工作人员再敬业,再公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局面。只有在资助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创新设想结出果实的概率才有望提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